第122o集 楚地暖的赶制(2 / 5)

“我爹以前是楚国的绣工,秦灭楚那年,他说‘不管哪个朝,百姓的心意都是一样的’。

现在将士们守着大秦的边关,让他们摸着这‘秦’字,就知道是楚地的百姓给他们送暖来了。”

李婶凑过去看,那“秦”

字写得小巧,笔画却刚劲,藏在云纹的褶皱里,不仔细看真找不着。

她拿起针线,在自己织的锦缎边角比了比:“我这就试,保证织得又牢又好看。”

说着就坐回织机前,梭子重新飞了起来,这次的度比刚才还快,机杼声里,似乎多了点不一样的劲儿。

夜深了,马灯的油添了第三回。

阿桃打了个哈欠,看见李婶从怀里摸出个布包,打开是块半旧的兵符,上面刻着“秦”

字——那是她儿子狗子入伍时给她的。

李婶把兵符贴在锦缎上,指尖轻轻蹭着刚织好的“秦”

字,眼里的光比灯还亮:“狗子,娘给你织的暖衣,快好了。”

坊外的风还在刮,但坊内的机杼声没停,那声音里,藏着楚地百姓最软也最韧的心意。

医署的药香,从织坊往南走两条街就能闻见。

青石板路上飘着淡淡的药雾,医署的木门虚掩着,推门进去,最先看见的是院里架着的十几口陶罐,陶罐下面的柴火正旺,“咕嘟、咕嘟”

地煮着药汁,浓褐色的药汤在罐里翻滚,枇杷叶、生姜与桂枝的香气混在一起,飘得满院都是。

素问蹲在最中间的陶罐前,手里拿着根木勺,正往罐里添晒干的陈皮,她的袖口挽到小臂,露出的手腕上沾着点药渣,那是刚才分拣草药时蹭上的。

“按楚地的方子,再加两成桂枝。”

素问把木勺伸进罐里搅了搅,药汤泛起细密的泡沫,“边关比楚地冷三倍,风寒入体更深,药量得足,才能把寒气逼出去。”

旁边的药工老周应着,从竹筐里抓了把桂枝,放进罐里,桂枝碰到滚烫的药汤,“刺啦”

一声,香气更浓了。

阿禾蹲在院角的石案前,正把熬好的药汁揉成药丸。

她手里沾着蜂蜜,把褐色的药丸搓得圆滚滚的,然后放进陶罐里。

每个陶罐口都贴着张红纸条,上面写着“早晚各一粒,温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