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3集 医署的新药丸(1 / 12)

庐江药香

一、秋寒起,药炉忙

庐江的秋总来得急,前几日还能瞧见溪边芦苇荡泛着浅黄,一场夜雨过后,风里就裹了凉,吹得巷子里的青石板都沁着冷意。

庐江医署的木门刚卸下栓,就有裹着粗布头巾的妇人抱着孩子匆匆进来,孩子的咳嗽声像破了的风箱,一声声卡在喉咙里,听得人心头紧。

“素问先生,您快看看,这孩子咳了三天了,夜里总哭着喊喉咙疼。”

妇人把孩子放在药铺的长凳上,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擦了擦嘴角的涎水。

素问正蹲在院子里翻晒草药,闻言起身时,围裙上还沾着几片紫苏叶的碎末。

她走过来摸了摸孩子的额头,又轻轻扳开孩子的小嘴看了看舌苔,眉头微蹙:“是风寒侵了肺,得先通肺气。

阿禾,把前几日晒好的杏仁取来,再拿些甘草片。”

里屋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,很快,一个穿着青布短衫的少年端着木盘走出来。

少年约莫十五六岁,眉眼干净,手上还沾着些药粉——正是阿禾。

他是半年前被素问收留的孤儿,那会儿着高烧倒在医署门口,素问救了他,他便留了下来,跟着学认草药、熬汤药,如今已是素问最得力的帮手。

“先生,杏仁和甘草都在这儿了。”

阿禾把木盘递过去,目光落在那孩子身上,带着几分担忧,“这几日来瞧咳嗽的人越来越多了,昨天张阿婆家的小孙子,还有河西村的货郎,都是一样的症状。”

素问点点头,一边用戥子称药,一边说:“秋凉伤肺,加上今年雨水多,湿气重,风寒裹着湿邪,光靠汤药怕是来不及。

你看这些村民,住得远的,来回要走两三个时辰,汤药熬好带回去,路上冷了,药效就减了大半;家里有病人的,要守着药炉煎药,连下地干活的工夫都没有。”

阿禾捧着药包,听着院子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,忽然抬头问:“先生,咱们能不能把汤药做成别的样子?比如……像镇上点心铺卖的糖丸那样,不用熬,直接就能吃?”

这话让素问手上的动作顿了顿。

她想起年轻时在咸阳学医,曾见过宫里的太医把名贵药材做成丸剂,方便携带,只是那会儿药材金贵,丸剂多是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