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关乎生命的字迹里。
接下来的几日,稚医堂的名声很快传遍了邯郸城。
城郊的妇人哪怕跋涉几十里,也要带着孩子来这里看病。
有个来自武安的母亲,抱着患了急疹的孩子连夜赶来,到医署时已是深夜。
素问被敲门声惊醒,二话不说便开了诊室的门,对照剂量表配药、煎药,守着孩子直到退热。
为了方便偏远地区的患儿,素问又让传习所的学徒们组成“儿科巡诊队”
,带着药材与剂量表,每周去周边村落巡诊。
巡诊队不仅治病,还教村民们辨别小儿常见病,讲解“勤洗手、晒被褥”
的防疫知识。
有个村落的老族长特意送来一块牌匾,上书“稚子福音”
,亲自挂在了稚医堂的门口。
一日,素问正在稚医堂查看病例,李伯拿着一卷竹简走进来:“姑娘,你看,这是近一个月的孩童病患统计,高热、腹泻的重症率降了三成多,因用药不当导致的不良反应几乎没有了。”
素问接过竹简,看着上面递减的数字,嘴角露出了笑意。
她走到窗边,望着院子里正在跟学徒学认药材的妇人,还有那些在廊下嬉戏的、已经康复的孩童,忽然想起刘妇人说的那句话——“以前孩子生病,只能求神拜佛,现在终于有地方可治了”
。
是啊,医者的意义,不就是让那些绝望的人看到希望吗?素问抬手摸了摸“稚医堂”
的木匾,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。
她知道,这间小小的诊室,这张薄薄的剂量表,只是一个开始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她还要培养更多懂儿科的医官,编撰更详尽的儿科医书,让邯郸的孩子,让天下的孩子,都能在病痛来临时,有处可依,有医可求。
暮色四合,医署的炊烟袅袅升起。
稚医堂的灯依旧亮着,映照着墙上的剂量表,也映照着无数母亲心中的光。
而素问的笔,还在竹简上不停书写着,书写着关于生命与希望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