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虽能治风寒头痛,但用量不能过三钱,多了会伤肾气,俺在雍城给张老栓治头痛时,每次只敢用一钱半,配着生姜煎服,三副药就见好了。”
不远处的案几前,年轻乡医周娘子正对着病症卷宗愁。
卷宗上写着“农户王二,晨起咳痰带血,午后热,浑身乏力”
,她咬着笔杆琢磨片刻,突然眼睛一亮,在答卷上写道:“此为肺燥咳血症,当用桑白皮、地骨皮各五钱,加粳米煮粥,每日一剂,忌辛辣油腻。”
素问走过去时,正见周娘子在答卷上补充“若患者家贫无钱抓药,可用田间的蒲公英煮水代茶饮,虽见效慢,但能缓解症状”
,她忍不住点头:“周娘子这想法好,乡医行医,既要懂医理,更要懂百姓难处。”
周娘子抬头见是素问,脸颊微红:“去年听大人讲‘乡医要接地气’,俺一直记着。
俺家乡下有户人家,孩子得了咳嗽,家里连两文钱都拿不出,俺就教他们用梨挖空了填冰糖蒸着吃,没花一分钱就好了。”
第一关考到午时,共筛掉了二十七人——有的把半夏认成了南星,有的误将“风寒感冒”
断成了“肺热症”
。
素问让人把落榜的乡医请到偏院,每人了一本《常见药材图谱》和《病症鉴别要诀》:“这次没考过没关系,三个月后医署会在各县办补考班,大家回去好好研习,下次定能通过。”
午后的“实操施治”
关,设在医署后院的诊疗室。
素问让人找来二十名“模拟患者”
——有医署的杂役假扮的“腹痛农户”
,有患了风寒的学徒假扮的“热孩童”
,还有一位真的得了关节痛的老嬷嬷。
李伯抽到的“患者”
是个捂着肚子打滚的杂役,嘴里喊着“疼死俺了,吃了凉红薯就开始疼”
。
李伯先蹲下来,按住杂役的肚脐周围轻轻按压:“这里疼不疼?”
见杂役摇头,又按向他的左下腹,杂役立刻叫出声:“就是这儿!”
“是肠痈初期,还好没耽误。”
李伯从药箱里拿出三棱针,在杂役的足三里穴上轻轻扎了一针,又掏出一小包晒干的马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