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o集 素问改策结合外族医术编双语教材(2 / 4)

这事得瞒着院正,先编出两卷试用品,等有了实效再说。”

接下来的一个月,太医院西侧的偏院总亮着灯。

素问带着两个懂胡语的年轻医官,把《伤寒论》里的“六经辨证”

拆成浅显的条目,再对照胡医书里的“寒热分类”

,一一对应标注。

有时为了一个词的译法,几人能争到半夜——胡医说的“血热”

,是指外伤后的血管肿胀,和汉医“血热妄行”

的内症不同,若译错了,轻则延误病情,重则害人性命。

这天夜里,偏院的门被轻轻推开,漠北都护府派来的医官赵衡走了进来。

他刚从漠北赶回,脸上还带着风霜,手里攥着一本破旧的胡医笔记:“苏院判,我在漠北见胡医用‘马奶酵膏’治烫伤,比咱们的‘黄连膏’更能护肉,我把用法记下来了,你看能不能加进教材里?”

素问接过笔记,借着烛火翻看。

赵衡的字迹歪歪扭扭,却把“马奶酵七日”

“每日涂三次”

的细节写得清清楚楚,旁边还画了个小图,标注着“烫伤面积手掌需配合针刺放血”

“加!

必须加!”

素问眼睛亮了,“咱们编教材,不就是要把这些‘土办法’变成‘真学问’吗?”

她让医官把“马奶酵膏”

的做法译成回纥文,又在旁边补上汉医的“辨证要点”

:“若烫伤处红肿流脓,需先敷蒲公英汁清热,再涂酵膏”

赵衡看着纸上的双语标注,忽然红了眼:“要是早有这东西,上月那三个病患,或许就不会……”

素问拍了拍他的肩,指尖触到他袖口磨破的布料:“现在编,还不晚。

等教材编好,咱们再派医官去漠北,手把手教他们认经络、辨病症,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因为‘看不懂’而丢了命。”

转眼到了盛夏,第一版《汉胡合璧医方集》终于编完。

两卷薄薄的册子,封面用汉、回纥两种文字写着书名,里面既有汉医的“针灸穴位图”

,也有胡医的“外伤包扎步骤”

,连“脉诊”

和“触诊”<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