者,当时用了手记中的‘玉泉散’,但他同时伴有水肿,我便加了茯苓、泽泻两味药,三个月后症状全消。
这种加减用药的思路,必须在医书中详细说明,不然初学者很难掌握。”
青禾点头应下,又想起一事:“昨日去城外采药时,遇到邻县的王郎中,他说之前按手记中的方子治‘痢疾’,效果却不佳,后来才现当地的药材药性比终南山的弱。
先生,要不要在医书中注明不同产地药材的用量差异?”
“当然要!”
素问眼中一亮,随即在册子上写下“药材产地考”
四字,“扁鹊先生当年行医走遍天下,手记中其实隐晦提过‘齐鲁之参性烈,巴蜀之参性缓’,只是之前我未多加留意。
如今看来,这正是编纂医书时要补充的关键内容。”
秦斩见三人讨论得热烈,便起身道:“既然要补充产地考证,我让人去联络各地的药材商,把大秦境内主要药材产地的药性特点都收集过来。
另外,医书的体例也得定下来,是按‘病症-古方-批注-案例’来分卷,还是按‘内科-外科-儿科’来分类?”
素问沉吟片刻,将案上的册子翻到第二页:“我觉得两种体例可以结合。
先按科别分卷,每卷内再按病症排序,每个病症下列出古方、我的批注、临床案例,最后附上药材产地与用量调整的说明。
这样既方便医者按科查找,又能让他们清楚古方的实际应用方法。”
正说着,二弟子墨砚抱着一堆草药走进来,见案上堆着满是字迹的麻纸,好奇地问道:“先生,这是要编医书吗?上次您给我讲‘针灸补泻’时,说过很多手记里没有的技巧,能不能也写进书里?”
素问笑着点头,拿起一支笔在册子上添上“针灸心得”
一栏:“不仅是针灸,还有这些年总结的‘望诊辨色’‘闻味断病’的方法,都要写进去。
扁鹊先生的手记是根基,但医学是要与时俱进的,我们得把新的经验补充进去,才能让这本医书真正有用。”
秦斩看着素问专注的侧脸,心中忽然涌起一阵暖意。
他想起初见素问时,她还只是个拿着手记在医馆里摸索的姑娘,如今却已能独当一面,将扁鹊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