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7集 种子改良(1 / 3)

咸阳城的杏花落尽时,扶苏带着蜀郡来的老农穿过渭水南岸的试验田。

新翻的泥土混着草木灰的气息漫过来,田埂边临时搭起的草棚下,十几个官吏正围着一张摊开的麻布地图争论,指尖戳着地图上标红的区域——那里是去年遭雪灾最严重的北地郡,如今连春播的种子都凑不齐。

“公子,这是蜀郡新育的‘双穗稻’。”

老农姓陈,手掌布满老茧,捧着的竹筐里盛着金灿灿的稻穗,每根稻秆顶端都并生着两个饱满的稻穗,“在咱蜀地的陂塘里试种了三年,一亩能多收两石。”

扶苏捻起一粒稻谷,饱满的谷粒在指腹间沉甸甸的。

他想起昨日在太仓见到的景象:北地郡送来的麦种里混着大半空壳,负责核验的小吏正用筛子一遍遍筛着,筛下的秕谷堆成小山,看得人心头紧。

“能在北地种吗?”

扶苏望向远处连绵的黄土坡。

北地郡多旱地,去年雪灾冲毁了水渠,如今连灌溉的水都成问题,更别说种需要多水的稻子。

陈老农却笑了,从另一个竹筐里捧出些深褐色的种子:“这是咱用蜀稻和北地粟子杂糅出来的‘旱稻’,耐旱,成熟期还比寻常稻子短二十天。”

他抓起一把往地上一撒,谷粒落地时出清脆的响声,“上个月在泾水边试播了半亩,如今已冒出青芽了。”

正说着,两个小吏抬着木盆匆匆跑来,盆里浮着层浅浅的绿水,水底沉着密密麻麻的嫩芽。

“公子您看!”

小吏兴奋地指着那些嫩芽,“这是用陈老丈说的法子泡的麦种,比寻常催芽的早冒了三天!”

扶苏凑近一看,只见那些嫩芽白中带青,根须像细密的银丝扎在盆底。

陈老农蹲下身,用手指搅了搅盆里的水:“关键是水温。

用稻草裹着陶罐,夜里埋在牛圈里,借着牲畜的热气焐着,麦种醒得快。”

他忽然指着盆边漂着的几个空壳,“这些得捞出去,耗养分。”

这话让扶苏想起昨日在北地郡的文书里看到的——那里的农人还在用土法催芽,把麦种埋在湿土里等着,三成种子要么烂了,要么根本不芽。

他转头对身后的太史令说:“把陈老丈的法子记下来,刻成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