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采购到位,药圃的划分也会按图谱执行,保证每种草药都能在最适合的环境中生长。”
李御医捧着一本厚厚的物资清单,从院外走进来,清单上用毛笔记录着各种物资的名称、数量与用途,页面上盖着太医院与汴京府的印章。他走到灵枢与素问身边,脸上满是欣慰:“朝廷调拨的物资已全部到位,存放在院外的仓库中——青铜材料五百斤、防火砖两千块、清心银丝一百丈、各类草药种子五十斤、医学典籍两百本,还有印刷教材所需的纸张、油墨等,一应俱全。太医院选拔的十位御医已确定,都是精通《伤寒杂病论》《千金方》的贤才;各地医者中也有二十位自愿前来任教,其中有擅长治疗湿热病症的川蜀名医王大夫、擅长外科手术的岭南李大夫,师资力量已足够支撑首批招生。只是教材编写进度如何?三个月后就要招生,需尽快定稿印刷,否则会耽误学子们入学后的课程。”
灵枢从袖中取出《道墨医典》初稿,页面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红色与黑色的批注,红色是他的修改意见,黑色是素问的补充内容。“已完成七成,”灵枢翻开其中一页,指着上面的图谱说道,“《道墨医典》的‘医理总纲’‘常见病症诊治’‘戾毒防治’三卷已定稿;‘墨道医器实操’卷,我已完成脉诊仪、青铜香器的制作方法与图谱绘制,还差‘圣火鉴使用’‘镇邪鼎碎片应用’两小节;‘阴阳辨症录’卷,素问已完成‘试毒叶辨症’‘脉诊仪结合阴阳理论辨症’两部分,还差‘各地特色病症辨症’‘疑难杂症辨症案例’两小节。按目前进度,下月便可全部定稿,送交汴京府印刷局印刷成册,保证不耽误招生。”
就在这时,一位负责挖掘地基的工匠突然从坑中跳出,惊慌失措地大喊:“灵枢先生!素问大夫!不好了!挖地基时挖出一个青铜盒,盒里有东西在动,还泛着光!”
灵枢与素问、李御医连忙赶去,只见地基坑深约三尺,坑底中央,一个半尺见方的青铜盒静静躺在那里,盒身泛着青金,表面刻着精美的墨家矩尺纹与道家太极图,两种纹路相互缠绕,形成一种独特的“道墨融纹”,正是晚唐时道墨医家合作的典型器物。青铜盒的四角各有一个小型机关锁,锁孔呈矩尺形,显然需要用墨家机关钥匙才能打开。
灵枢认出这是墨家的“医典盒”,专门用来存放珍贵的医典与器物。他从袖中取出一枚青铜钥匙——这是他从墨家古迹秘库中找到的,能打开大多数墨家机关锁。他小心翼翼地将钥匙插入锁孔,轻轻转动,“咔哒”一声,机关锁应声而开。随着四个锁全部打开,青铜盒的盖子缓缓弹起,一股淡淡的药香与圣火气息从盒中溢出,让人精神一振。
盒内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绒布,上面放着一本用终南山桦树皮制成的古医典,封面上用圣火灰烬墨写着“墨道医教录”五个大字,字迹苍劲有力,是墨瑶祖师的手笔。医典旁还放着一枚青铜符,符面刻着与灵枢袖中青铜符相同的纹样,只是尺寸稍小;此外,还有一小包用绢布包裹的草药种子,绢布上写着“火绒草籽,终南山圣火潭旁采”。
“是墨瑶祖师与玄真先祖编写的医教典籍!”灵枢的声音带着激动,他小心地拿起医典,轻轻翻开,桦树皮制成的书页虽历经百年,却仍完好无损,上面用圣火灰烬墨绘制着详细的医器制作图谱、草药炮制方法,还有晚唐时墨家与道家合办医馆的教学经验记录——如何制定课程、如何指导学子实践、如何考核学业,甚至还有针对不同性格学子的教学方法,内容详实,实用性极强。“这里面的内容正好可作为学府教材的补充!比如‘医器制作实践课’的安排、‘草药炮制实习’的流程,都能借鉴其中的经验,让我们的教学更系统、更完善。”
素问也凑上前,仔细翻看医典,当看到其中一页墨瑶祖师的批注时,眼中闪过一丝暖意。批注写道:“医教之本,不在‘术’之精妙,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