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胡四姐(5 / 19)

子夜异闻 古皖老村 14174 字 11天前

了,余音袅袅,散入雨丝风片。

窗外的清音也悄然止歇,只留下更深的寂静,仿佛天地都在回味。

沈青崖指尖按在犹自微微震颤的琴弦上,心潮澎湃,久久不能平息。

这一夜的相和,比任何言语都更清晰地传递了一种心意相通的美妙。

自此,夜夜听雨,便成了沈青崖生活中最深的期盼。

胡四姐的清音总是如期而至,而他也必定调好“幽泉”

,焚香静待。

他的琴艺在与那无形天籁的应和中突飞猛进,指法愈圆熟,心境也愈澄澈空明。

有时他弹奏古曲《高山流水》、《梅花三弄》,窗外的清音便如遇故知,相和得丝丝入扣;有时他即兴抒胸臆,那清音亦能敏锐捕捉到他心绪的起伏,或激昂,或低徊,无不熨帖。

两人隔着雨幕、窗棂与庭院,以音律为桥,心意相通。

沈青崖知道了她偏爱清微淡远之音,尤喜《鸥鹭忘机》的疏旷;她也似乎懂得他笔下山水间的孤寂与不甘。

他会在白日画好一幅雨荷图,题上小诗,傍晚时分悄然放在“寄庐”

门外的石阶上,用一块干净的小石子压住。

翌日清晨,那画便不见了,石阶上有时会多出一枝带着晨露的栀子,或是几片脉络清晰的梧桐叶,叶上有时会用极细的墨笔写着一句半句前人诗词,字迹清丽飘逸,如簪花小楷。

一来二去,虽未曾再直面交谈,一种无声的、温暖而默契的情愫,却在雨声与乐音的滋养下,在诗画往还的酬答中,悄然生长。

这一日,沈青崖接了城中“墨韵斋”

一大单抄经的活计,报酬颇丰,足以支撑数月用度。

他心中欢喜,抄录得格外用心。

待得搁笔,已是红日西沉,暮色四合。

他揉了揉酸涩的手腕,想起多日未曾好好作画,便铺开一张上好的素宣,准备画一幅工笔的蝶恋花。

刚调好颜料,窗外忽传来阿绣清脆的喊声:“沈公子!

沈公子在吗?”

沈青崖忙放下笔,开门迎出。

只见阿绣挎着个小巧的竹篮,站在院门外,笑盈盈地道:“公子,我家小姐说,今日得了几样新鲜的时令小菜,还有一坛自家酿的梅子酒,新启封的,滋味正好。

感念公子常以丹青妙笔相赠,无以为报,特备下几样粗陋小菜,请公子移步‘寄庐’,共尝新酒,权当…谢过公子画上那株老梅的盛情。”

她说着,俏皮地眨了眨眼,显然最后一句是她自己加的。

沈青崖闻言,心头一阵悸动,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,漾开圈圈涟漪。

终于…要见到她了么?这些日子的神交,早已让他对这位只闻其声、偶见其影的胡四姐充满了好奇与倾慕。

他强自按下心头的波澜,面上维持着平静,拱手道:“四小姐太客气了。

青崖愧不敢当。

既蒙相邀,敢不从命?请阿绣姑娘稍候片刻,容我换身衣裳。”

他匆匆回屋,换了件半新的青色直裰,又将鬓角梳理整齐,对镜自照,虽仍显清瘦,倒也清爽利落。

这才随阿绣出了门。

雨早已停了多日,暮春的黄昏,空气里浮动着栀子与泥土混合的温润气息。

短短几步路,沈青崖的心跳却如同擂鼓。

推开“寄庐”

那扇乌漆木门,眼前豁然开朗。

小院比沈青崖的住处稍大,却更显精致雅洁。

青砖墁地,一尘不染。

墙角数竿翠竹挺拔修长,竹叶青翠欲滴。

院中一架紫藤,花开正盛,累累垂垂的淡紫色花穗如同一片流动的云霞,散出甜而不腻的芬芳。

一架小巧的葡萄藤沿着竹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