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o2章 玉扣血(2 / 12)

子夜异闻 古皖老村 8958 字 3天前

山间的冷风卷过,送来一丝极淡、极幽微的暗香,似兰非兰,若有若无。

陈慕云看得呆了。

他从未见过如此绝色的女子,更不知这深更半夜,她怎会孤身出现在自己这陋室门前。

女子见他怔,唇角微微一弯,漾开一个清浅的笑意,敛衽一礼,声音清泠如玉珠落盘:“深夜冒昧,搅扰先生清静。

妾身胡氏,薄暮时分于城外山道遇险,幸得先生仗义援手,方得脱困。

此乃活命大恩,不敢相忘,特来致谢。”

山道?遇险?陈慕云脑中电光火石般一闪——那只雪白狐狸!

琥珀色的眼睛!

他惊愕地睁大了眼睛,指着女子,结结巴巴道:“你…你是…那只白狐?”

自称胡氏的女子微微一笑,坦然承认:“先生慧眼。

正是妾身。”

她目光扫过屋内家徒四壁的窘况,落在他尚未来得及收起的几枚铜钱上,眼中掠过一丝了然,“先生高义,救妾于危厄,却令自身陷于困顿。

此恩不报,妾心难安。

闻先生志在青云,此番科场小挫,不过浮云蔽日。

妾虽不才,愿略尽绵薄,助先生一臂之力,以酬恩德。”

她语气平静,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,却字字句句敲在陈慕云的心坎上。

助他一臂之力?一个狐仙?科场?功名?巨大的荒谬感与一丝无法抑制的狂喜交织着冲击着他,让他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,只能呆立原地,看着那白衣女子如一抹月光,轻盈地飘入了他的寒舍。

陋室依旧,却因这不之客的到来,仿佛骤然焕出一层温润的光晕。

胡氏的存在,犹如一泓清泉注入干涸龟裂的土地。

她似乎深谙人情世故,更兼有不可思议的洞察力。

起初几日,她只是默默地打理着这间破败的屋子,将蒙尘的窗棂擦亮,将冰冷的灶膛重新燃起温暖的柴火。

她带来的并非金银财帛,却总能变戏法似的拿出几样新鲜菜蔬,或是一小袋精米,甚至有时会有一壶温好的薄酒。

陈慕云惊疑未定,数次想追问,却被她温和而坚定地岔开话题:“先生莫问来处。

妾身所为,不过报恩而已。”

渐渐地,胡氏开始指点他的学问。

她随意翻开陈慕云案头那些翻烂了的经史典籍,竟能信手拈来,引经据典,剖析义理之精微透彻,远胜他昔日所遇的任何一位夫子。

她尤其擅长策论,对时政弊端、吏治得失、民生疾苦,见解之独到深刻,每每令陈慕云茅塞顿开,拍案叫绝。

“先生之文,根骨清正,然过于拘泥章句,失之格局。”

胡氏指着陈慕云一篇旧作,声音清泠,“譬如论漕运之弊,先生只言河道淤塞、吏员贪墨,此皆表象。

其根在于中枢调度失当,权责不明,地方与中枢彼此掣肘,加之税赋盘剥过甚,百姓不堪其重,自然百弊丛生。

当从根脉入手,方为良策。”

陈慕云听得如痴如醉,仿佛眼前推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境界的门户。

他心中的疑虑渐渐被折服与狂喜取代。

白日里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胡氏传授的学问精髓,夜间则在她清冷的暗香陪伴下,伏案苦读,笔耕不辍。

那盏摇曳的油灯下,他的眼神越来越亮,胸中那股因落第而几乎熄灭的火焰,重新熊熊燃烧起来,烧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炽烈。

时光在笔尖与书页的摩擦声中悄然流逝。

寒来暑往,又是一年秋闱。

陈慕云在胡氏的精心指点下,早已非复吴下阿蒙。

临行前夜,陋室中灯火通明。

胡氏并未多言,只是取出一枚小小的玉扣,递到陈慕云手中。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