盐。
在魏国河东郡,一位老妇人捧着刚换的海盐,泪水涟涟:“我活了六十岁,还是头一回见这么白的盐,秦国人,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啊!”
而在韩国上党郡,蒙恬正带着秦国的水工,勘察洛水河道。
韩国的官吏原本心存戒备,可当看到蒙恬画出的水利图,以及秦国送来的粟种时,态度立刻转变。
上党守将亲自陪同蒙恬勘察,指着干涸的农田叹道:“洛水年年泛滥,可旱时却一滴水也没有。
若能如秦国那般,修堤筑渠,百姓就不用再挨饿了。”
蒙恬拍着胸脯保证:“将军放心,秦国的水工都是修过郑国渠的老手,不出半年,必让上党的农田有水灌溉。”
消息传到咸阳,商鞅正在整理各地送来的文书。
当看到“魏韩百姓感念秦德”
的奏报时,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。
侍从端来汤药,劝道:“商君,您已连续三日未好好休息,该歇歇了。”
“等看到三晋与秦一心,再歇不迟。”
商鞅接过汤药,一口饮尽,苦涩的药味在口中蔓延,却让他更加清醒——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,真正的考验,还在南方的楚国。
第四章楚地和风:一船粟米的温度
楚国郢都的城外,一场罕见的旱灾已持续了三个月。
曾经烟波浩渺的云梦泽,如今只剩下干裂的河床,岸边的稻田里,禾苗早已枯死,百姓们提着空篮子,四处寻找能吃的草根树皮。
公子疾率领的秦国粮船,就在这时抵达了郢都。
数十艘大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,船舱里装满了粟米,船舷上悬挂着“秦助楚赈灾”
的旗帜。
当粮船靠岸时,楚国百姓纷纷围拢过来,眼中满是渴望。
楚国令尹昭阳亲自到码头迎接,看着船上的粟米,脸上却带着复杂的神色。
他知道,秦国此举并非单纯的赈灾——去年张仪以“六百里商於之地”
诱骗楚怀王与齐断交,事后却改口称“只六里”
,楚国上下对秦国早已心存怨恨。
“公子疾,”
昭阳的声音冷淡,“秦国突然送粮,不知有何条件?”
公子疾却不在意他的态度,指着岸上的百姓:“令尹请看,这些百姓已快饿死,秦国送粮,只为救人性命,不谈条件。”
他转身吩咐侍从,“开仓放粮,每户百姓先五斗粟米,孩童多加一斗。”
侍从们立刻行动起来,将粟米源源不断地卸上岸,分给百姓。
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接过粟米,跪在地上连连磕头:“多谢秦国公子,多谢秦国!”
周围的百姓也纷纷效仿,一时间,码头边满是感激的哭声。
昭阳看着这一幕,心中的戒备渐渐松动。
公子疾走到他身边,轻声道:“令尹,去年张仪之事,是秦国有误,今秦君已责罚张仪,并愿以商於之地的三城,补偿楚国。
此外,秦国还愿派法吏来楚,助楚国整顿吏治,抑制世族,让百姓能安居乐业。”
昭阳心中一动。
楚国的世族势力远比三晋强大,昭、屈、景三大家族垄断了朝堂,百姓赋税沉重,此次旱灾,世族们囤积粮食,却不肯救济百姓,早已引起民怨。
若能借秦国之力抑制世族,或许能让楚国重现生机。
“公子所言,当真?”
昭阳问道。
“绝无虚言。”
公子疾取出秦惠文王的国书,递到昭阳手中,“令尹若不信,可派人随我回秦,查看商於三城的情况,也可派法吏去秦国学习,亲身体验秦法的好处。”
昭阳接过国书,看着上面鲜红的玺印,又望了望岸上欢天喜地的百姓,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