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7集 齐国中立(2 / 5)

,我秦法‘有功者赏、有罪者罚’,正是他们所需的治国之策。”

惠文王眼中亮起光芒:“商君是想,以盐粮通商,以律法助其治政,让他们依赖秦国?”

“正是。”

商鞅点头,“昔日吴起在楚变法,因得罪世族而死;李悝在魏变法,死后新法渐废。

三晋与楚的病根,在于无强力者推行新法,而我秦可借通商之机,派法吏前往讲学,助其整顿吏治、规范赋税。

久而久之,他们的百姓念秦之好,官吏习秦之法,即便日后有人再提合纵,也难成气候。”

他顿了顿,又道:“臣欲派三人分头行事——张仪出使魏国,谈盐铁互市;蒙恬前往韩国,传灌溉之术;公子疾赴楚,送粮赈灾,并邀楚国法吏来秦学习。”

惠文王沉吟片刻,最终颔:“就依商君之计。

只是,老世族那边……”

“君上放心。”

商鞅眼中闪过一丝锐利,“若有世族阻挠通商,臣便以‘乱邦交、误国事’论处,绝不姑息。”

次日清晨,咸阳城外的驿站里,张仪、蒙恬、公子疾已备好行囊。

张仪手持商鞅亲书的国书,笑道:“商君此计,可比连横更妙——刀枪入库,却能让诸侯归心。”

蒙恬则背着一卷《秦地水利图》,年轻的脸上满是笃定:“韩国的洛水时常泛滥,若能帮他们修好堤坝,韩人必感念秦国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三人策马西行,尘土飞扬中,商鞅站在城楼上眺望,木杖在手中握得很紧。

他知道,这一次的“软剑”

,比当年河西之战的刀枪,更能决定秦国的未来。

第三章盐通三晋:一袋海盐的分量

魏国都城大梁的驿馆内,张仪正与魏国上大夫陈轸对坐饮茶。

案上摆着一罐秦国海盐,雪白的盐粒在阳光下泛着光泽,与魏国本地灰涩的池盐形成鲜明对比。

“陈大夫,”

张仪端起茶盏,语气轻松却带着压力,“秦魏已结盟半载,可盐道却迟迟未通。

如今齐国中立,秦国若断了魏国的盐源,大夫觉得,河东的百姓能撑多久?”

陈轸的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,脸上露出为难之色:“非是魏国不愿通盐道,只是……老世族们担心,秦盐涌入,会挤垮本地盐商,还怕秦法随盐道传入,损害他们的利益。”

“老世族的利益,与魏国的安危,孰轻孰重?”

张仪放下茶盏,声音陡然转厉,“去年秦魏联攻韩国,魏国得了颍川之地,靠的是谁的兵力?今年魏国大旱,麦田枯槁,靠的是谁的粮食救济?若因几个盐商,断了与秦国的盟约,他日秦军再临河西,谁来为魏国挡箭?”

陈轸沉默片刻,最终叹了口气:“张先生所言,我何尝不知。

只是,公子卬将军也反对通盐道,他说……秦有吞并魏国之心,不可轻信。”

“公子卬?”

张仪冷笑一声,“当年少梁之战,公子卬被商君生擒,若不是秦君念及秦魏旧情,他岂能活着回到魏国?如今他手握兵权,却只知猜忌,不顾百姓死活,这就是魏国的大将?”

他起身走到窗边,指着驿馆外的街道:“陈大夫不妨去问问大梁的百姓,他们愿吃苦涩的池盐,还是雪白的秦盐?愿看着盐价暴涨,还是能平价买盐?老世族的利益,能当饭吃吗?”

陈轸被说得哑口无言,最终点头:“张先生稍候,我这就入宫面见魏王,必促成盐道开通。”

三日后,秦魏盐道正式开通。

从秦国朐衍盐池出,经河西、河东,直达魏国大梁的商道上,数十支商队络绎不绝。

秦国的盐车每到一处,百姓便蜂拥而至,用粟米、布匹换取海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