粟米换巧技
暮色四合,咸阳城外的渭水码头还未歇工。
负责粮运的吏员李斯站在栈桥上,望着最后一艘满载粟米的漕船缓缓系泊,船身压得吃水线深陷,粮袋堆叠如山,空气中弥漫着新粮干燥的清香。
“李吏,这五百石粟米,当真要运往新郑?”
身旁的粮卒赵虎忍不住问道,粗糙的手摩挲着腰间的铜剑,“韩国与我大秦素来若即若离,用这么多粮食换一套犁具的图纸,值得吗?”
李斯转过身,目光落在远处咸阳宫的飞檐上,暮色中宫墙轮廓愈庄重。
“值不值,要看长远。”
他声音沉稳,指尖划过漕船侧板上“秦”
字烙印,“关中今年丰收,常平仓储粮已三千万石,多这五百石不多,少这五百石不少。
可韩国的曲辕犁,若能在我大秦推广,一年能多收多少粮食?”
赵虎挠了挠头,黝黑的脸上露出茫然。
李斯笑了笑,抬手比划:“去年我去陇西督查农务,见农户用直辕犁耕地,一头牛拉着都费劲,一天顶多耕两亩地。
听说韩国的曲辕犁,轻便灵活,一头牛一天能耕五亩,还省力气。
你算算,关中、巴蜀有多少耕地?推广开来,每年多收的粮食,何止五百石?”
赵虎眼睛一亮,刚要再问,远处传来马蹄声。
两人转头望去,只见一队骑士护送着一辆马车疾驰而来,车帘缝隙中隐约能看到竹简的边角。
为的骑士翻身下马,向李斯拱手:“李吏,卫尉府的文书到了,命您明日辰时随使者前往新郑,亲自督办换技事宜。”
李斯接过文书,指尖触到竹简上温润的漆印,心中定了定。
他知道,这趟新郑之行,不仅是换一套犁具图纸,更是秦国“储粮换技”
策略的第一步。
次日天还未亮,渭水码头已忙碌起来。
五百石粟米分装在二十辆粮车上,每辆车由两匹健壮的秦川马牵引,粮袋上都盖着红色的“秦”
字印章。
李斯穿着黑色的吏服,腰间挂着铜印,与秦国使者王绾一同登上马车。
车轮碾过青石路,出沉稳的声响,朝着东方的新郑而去。
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