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>沿途经过三川郡,李斯掀开车帘,见田野里农户正忙着秋收,金黄的粟穗压弯了秸秆,田埂上堆放着收割好的粮捆。
“三川郡今年也是丰收,”
王绾凑过来,声音里带着欣慰,“常平仓的仓监说,今年的损耗率不足一成,比去年还低。”
李斯点头:“这多亏了《仓律》严格,仓监每日记录粮温、湿度,每月清点库存,才没出霉变的事。
等从韩国回来,我打算把三川郡的仓管经验整理成册,给其他郡县。”
王绾笑了:“你啊,走到哪都想着储粮。
不过也是,没有足够的粮食,咱们哪有底气跟韩国换技术?”
两人一路东行,十日后抵达新郑。
韩国都城外的驿馆早已备好,韩相申不害亲自前来迎接。
宾主落座后,申不害端起青铜酒樽,目光落在李斯身后的粮车方向,语气带着试探:“秦使远道而来,还带了这么多粟米,不知此次前来,除了‘储粮换技’,还有其他要事吗?”
王绾放下酒樽,语气诚恳:“申相放心,我大秦此次前来,只为换贵国的曲辕犁制作工艺。
五百石粟米已运到城外,只要贵国交出图纸,并派工匠前往咸阳指导,这些粮食即刻归韩国所有。”
申不害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笑道:“秦君果然大气。
不过,曲辕犁是我国农匠多年心血,仅凭图纸,恐怕贵国工匠难以掌握精髓。”
李斯适时开口:“申相所言极是。
我方希望贵国能派三名资深工匠,随我们返回咸阳,为期半年,指导我方工匠制作曲辕犁。
期间工匠的食宿、俸禄,均由我方承担,半年后还会赠送每人五十石粟米,作为答谢。”
申不害沉吟片刻,心中盘算起来。
韩国今年夏季遭遇洪涝,部分农田被淹,粮食略有减产,五百石粟米虽不算多,但能解燃眉之急。
更重要的是,与秦国交好,日后若遇灾年,还能从秦国获取粮食援助。
他抬头看向王绾和李斯,缓缓点头:“好,就依秦使所言。
明日我便让人将曲辕犁图纸送来,并挑选三名工匠,随你们返回咸阳。”
次日,韩国的三名工匠带着曲辕犁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