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
咋不去!
我这就回去准备,再多编两段故事。”
接下来的半个月,李老三没再去咸阳西市。
他把家里的破布翻出来,让妻子剪成小人的衣裳,又找木匠补了补木偶的胳膊;晚上就坐在油灯下,琢磨着怎么把“孟明视雪耻”
的故事编得更热闹——他想起去年在栎阳听过的民间小调,便试着把台词改成押韵的句子,再配上简单的调子,唱起来比光说更顺口。
妻子一开始还笑话他:“你这又是唱又是跳的,跟个疯子似的。”
可等李老三完整唱了一遍“孟明视率师渡黄河”
,她竟看红了眼:“没想到这故事还能这么讲,比听老嬷嬷说古还让人揪心。”
到了雍城庙会那天,李老三夫妻俩推着一辆旧木车,车上装着木偶、竹板和陶鼓,天不亮就出了。
雍城的庙会果然热闹,卖丝绸的、耍杂耍的、占卜算卦的,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。
李老三找了个靠近戏台的角落,刚把布幡支起来,就有几个孩子围了过来。
“要听故事不?”
李老三拿起竹板,“今个唱‘孟明视雪耻’,还有新做的木偶哩!”
孩子们的吆喝引来了更多人。
李老三让妻子拿着木偶,自己则站在前面,竹板一响,就开口唱道:“黄河水,浪滔滔,孟明将军领师朝。
渡了河,沉了船,不打胜仗不回朝……”
他的调子是老秦人的民歌调,简单又有力,路过的人听到熟悉的调子,都忍不住停下脚步。
唱到孟明视被晋军打败,独自逃回秦国时,李老三故意放慢了节奏,声音也沉了下来,妻子手里的木偶也耷拉着脑袋;等到秦穆公不仅没降罪,还亲自到城外迎接,他的声音又亮了起来,木偶也重新挺直了“腰板”
。
人群里有个老汉抹了抹眼睛,低声跟身边的人说:“当年我爹就跟着孟明将军打仗,可不是这样嘛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戏台那边原本正演着乐舞,见李老三这边人越聚越多,乐师都忍不住探出头来看。
有个穿锦缎衣裳的贵族子弟,让仆从拨开人群挤进来,看了一会儿,竟让人给李老三送了一块银子。
“这不是‘讲古’,也不是乐舞,”
贵族子弟笑着说,“倒像是把故事‘演’活了,有意思。”
李老三这还是第一次拿到这么多赏钱,他把银子小心翼翼地收起来,心里却有了个念头:原来这“唱事”
不仅百姓喜欢,贵人也爱看。
从雍城回来后,李老三的“讲古唱事”
在咸阳出了名。
常有百姓找他,把自己知道的故事告诉他——有讲村里姑娘勇斗豺狼的,有讲老工匠巧造农具的,还有讲当年商鞅变法时,普通百姓怎么靠垦荒家的。
李老三把这些故事都记下来,编成新的“唱事”
,每次表演前,都要先跟妻子演练好几遍。
过了半年,咸阳西市又多了几处“讲古唱事”
的摊子。
有个曾跟着李老三学过几天的汉子,竟自己编了段“商鞅立木为信”
的故事,还加了个敲梆子的帮手;还有两个妇人,专唱民间的爱情故事,用的是女子的细嗓,比李老三的调子更柔,引来了不少姑娘媳妇。
李老三见了,非但不生气,还常去帮他们出主意。
有次那汉子编的故事里,商鞅的动作总显得别扭,李老三就教他:“商鞅是变法的大夫,说话做事得有底气,腰要直,手要稳,这样才像个能定规矩的人。”
这天,李老三又在集市上表演,刚唱到“商鞅在城南立木,百姓围观不敢动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