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2集 各国尝试重建户籍(1 / 6)

五代十国户籍重建考:割据政权的制度探索与时代困局

一、乱世残籍:户籍制度崩解的历史语境

公元7年,朱温废唐哀帝建立后梁,标志着中原王朝秩序的彻底崩塌。

此前安史之乱后延续百余年的藩镇割据,至此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。

战争的焚毁与政权的频繁更迭,使唐朝赖以维系的户籍体系——从前期的均田户籍到后期的差科簿——彻底瓦解。

后梁开平二年(8年),史馆修撰李琪在奏疏中描述:“自黄巢之乱,所在郡邑,遗籍俱尽,吏员因循,莫能详究,以兹征税,莫适准凭。”

战火中,长安、洛阳等都城的户籍档案或被焚毁,或散佚民间,地方州县的户籍簿册亦因官员逃亡而荡然无存。

户籍制度的崩溃直接引三重危机:其一是赋税体系的瘫痪,“人户流散,田畴荒废”

导致政府财政枯竭,后唐天成元年(926年),枢密使安重诲奏报:“诸道州府,自兵兴已来,户口减耗,供输不足。”

其二是社会控制的失效,流民与散兵结合形成“山寇”

,如后梁时期魏博一带“群盗充斥,剽劫公行”

;其三是军事动员的困境,藩镇征兵缺乏准确的丁口统计,只能依靠“抓壮丁”

式的强制征,加剧了社会动荡。

在南方,虽然受战乱影响较小,但唐朝后期的“两税法”

户籍基础亦因藩镇割据而松动。

吴越国钱镠在开平四年(910年)的《筑塘疏》中提到:“钱塘故地,自唐季以来,版籍混乱,田亩失实,民多隐漏,官无考征。”

这种状况迫使相对稳定的割据政权必须直面户籍重建的课题,以图在乱世中重构统治合法性。

二、南方政权的户籍实验:以经济复苏为核心的制度设计

(一)南唐:检田定税与“图籍制”

的初创

南唐烈祖李昪(888-943)建国后,推行“休养生息,劝课农桑”

政策,其户籍重建以“检田定税”

为突破口。

昇元二年(938年),命右仆射宋齐丘主持“度田”

,具体措施包括:

1土地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