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5章 劲卒三千屯塞北坚城万里固疆陲(5 / 7)

p>转为“支持”

——萧栎的话打消了他的担忧,也让他不敢再偏袒石崇。

石崇又想难:“陛下,江南地方官多为先帝旧臣,清查赋税恐伤旧臣之心,不如缓行。

且免除秋税,恐让百姓生‘不缴赋税亦可’之念,不利于后续征税。”

这话是在保旧党——江南地方官多为石迁旧部,清查便是断他的臂膀。

王瑾此时出列,语气平和却坚定:“石大人此言不妥。

百姓是社稷根本,若因‘伤旧臣心’而不顾流民死活,恐失民心。

且先帝永熙帝曾说‘民安则税足’,免除秋税是为让百姓休养生息,来年收成好了,赋税自然能补上。

至于清查,只查贪腐者,不罪安分者,何谈‘伤旧臣心’?”

王瑾是礼部尚书,中立派领袖,他支持减税,瞬间带动了其他中立臣僚。

“臣附议王大人!”

林文、张文等官员纷纷出列,支持轻徭薄赋。

石崇见孤掌难鸣,只能闭嘴——他知道,再反对,只会被冠上“不顾民心”

的罪名。

萧桓点头:“减税清查之事,就按刘焕、王瑾所言,陈忠、周显协同办理,下月启程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最后议严固边防。

谢渊出列,递上兵部细则:“陛下,臣拟增派三万京营兵,由秦云将军统领,分三批驰援大同;工部派百名工匠,指导边军筑造‘空心敌台’五十座,加固宣府、大同城防;边军冬衣、粮草,陈忠侍郎已承诺下月中旬送达。

此外,臣还拟令岳谦将军加强京营布防,防止瓦剌突袭京师。”

细则详实,无可挑剔。

石崇还想找借口:“陛下,增兵三万,需粮饷十万石,清查赋税尚未开始,粮饷从何而来?”

他明知刘焕已核算,却仍想做最后挣扎。

刘焕立刻接话:“石大人,太仓现有粮五十万石,调二十万石赈灾,三十万石给边军,足够支撑到清查赋税完成。

且谢大人已与户部商议,可先从江南漕粮中调拨五万石应急,待清查后再补回。”

这话彻底堵死了石崇的借口。

谢渊补充道:“若瓦剌来犯,损失的何止十万石粮?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,此次增兵固防,定能守住北境!”

语气坚定,满是忠诚。

萧桓见状,朗声道:“谢大人忠勇可嘉,固防之策,即刻推行!”

石崇站在列中,脸色惨白——三策皆成,旧党在朝堂、江南的势力,注定要被削弱。

早朝结束,文武百官陆续退去。

石崇与李嵩走在最后,脸色阴沉。

“李大人,三策皆成,咱们的人在江南怕是保不住了。”

石崇低声道,语气带着焦虑。

李嵩摇头:“别急,清查赋税由陈忠、周显负责,陈忠是中立派,咱们可暗中联络他,让他‘慢查’‘轻罚’,或许还能保住几分势力。”

这是官官相护的最后挣扎——他们想拉拢陈忠,延缓旧党的衰败。

萧栎与谢渊并肩而行,谢渊道:“郡王殿下今日在朝议中的应对,既稳又准,谢某佩服。”

萧栎摇头:“谢大人过誉,臣弟只是陈事实罢了,真正定局的是皇兄。”

他刻意保持距离,避“宗室与武将私交”

之嫌。

御书房内,周显向萧桓递上密录簿:“陛下,石崇、李嵩退朝后商议拉拢陈忠,延缓清查;张文、林文等年轻官员皆支持三策,民心可用。”

萧桓翻看密录簿,嘴角露出一丝淡笑:“陈忠那边,你派探子盯着,若他敢私通石崇,一并查处。

三策推行,既安了朝局,又试出了群臣的底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