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这步棋没走错。”
朝议落幕三日后,三策陆续落地。
封赏方面,萧桓下旨:谢渊加“太保”
衔,仍掌兵部兼御史台;周显加“少保”
衔,玄夜卫指挥使如故;秦云升为京营总兵,统辖驰援大同的三万兵马;基层将士加一季俸禄,由兵部杨武督办放——消息传到军营,军心大振。
轻徭薄赋方面,刘焕、陈忠带着户部吏员与玄夜卫探子,启程前往江南清查赋税;王瑾则派礼部官员,押运二十万石粮前往苏州,设立临时义仓,流民陆续领到粮食,民间“新朝仁政”
的呼声渐起。
固防方面,秦云率领三万京营兵驰援大同,与岳谦会师;张毅派工部工匠前往边镇,指导边军筑造“空心敌台”
;陈忠亲自督办边军冬粮,确保按期送达——大同卫探子回报,瓦剌见大吴增兵固防,暂时放缓了集结,北境渐稳。
萧栎回到郡王府,看着府中平静的小院,心中松了口气——三策推行,既安了社稷,又没让自己涉入党争,这份分寸,他总算守住了。
管家端来温粥,粗瓷碗映着他的身影,他浅啜一口,忽然觉得,这份“安分谋实”
的日子,比当年的帝王生涯,更让人踏实。
片尾
三策推行的成效逐渐显现。
封赏稳定了朝堂:谢渊牢牢掌控兵部,多次挫败石崇“干预军政”
的企图;周显的玄夜卫清查旧党密探,抓获石崇亲信三人,旧党在京师的势力大减。
轻徭薄赋安抚了民心:江南清查赋税追回隐匿粮款百万两、漕粮八千石,不仅填补了减税空缺,还充实了太仓;二十万石赈灾粮让江南流民基本安置,苏州知府王庆(石崇亲信)因克扣漕粮被查处,百姓拍手称快。
严固边防稳定了边境:秦云、岳谦在大同筑造“空心敌台”
五十座,多次击退瓦剌小股骑兵;谢渊亲自前往宣府巡查,调整边防部署,瓦剌见无机可乘,遣使求和,归还掳走的大吴百姓千人——北境迎来久违的安稳。
石崇因“旧党亲信被查”
“江南势力受损”
,被萧桓削去“镇刑司副提督”
之职,改任礼部闲职,旧党彻底失势;李嵩因“暗中联络陈忠”
被玄夜卫查出,贬为地方知府;陈忠因“拒私通、严清查”
,升为户部尚书。
萧栎虽未获任何封赏,却因三策的推行,赢得了萧桓更深的信任——萧桓常召他入宫议民生之事,却从不委以实权,既让他能“谋实”
,又避“逊帝干政”
之嫌。
郡王府的小院依旧安静,苏氏织着布,萧烨在太学读书,萧栎则每日整理民生奏报,偶尔向萧桓递些“民间见闻”
,成了天德朝“宗室辅政不越界”
的典范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萧栎献‘安邦三策’,实为大吴中兴之关键转折。
栎以逊帝之身,避党争、陈实策,既解朝堂、民心、边防之困,又守‘宗室安分’之戒,显其智与忠;桓以帝王之谋,借三策试群臣、衡势力,既稳旧党之乱、固忠良之权,又安民生之苦,彰其驭与仁。
朝议之辩,石崇阻而无功,谢渊挺而有成,中立派折衷调和,皆为天德朝‘臣僚各守其位’之缩影。”
御书房的银丝炭早已冷却,却暖透了天德朝的治道根基;早朝的争辩声虽已消散,却定了大吴中兴的方向。
这“安邦三策”
,非仅三道政令,更是“帝权与宗室共生、忠良与旧党制衡、官与民相安”
的治世范式——它告诉后世:治世之要,在“识时弊”
,更在“知分寸”
;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