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4章 边屯代伐承元兴军自耕粮免岁荒(5 / 9)

亡,还主动加班赶工。

今依此例,不仅能加快工期,还能安民心,让百姓知陛下体恤民情。”

萧栎翻看记录,又听谢渊算得详细,笑道:“谢卿算计周全,既不耗国库,又能安民心,准行!

就按元兴朝旧例,官给民夫口粮,着户部派吏员赴江南监督放,不得克扣。”

谢渊躬身领旨:“臣遵旨!

定让户部吏员每日记录口粮放情况,每五日上报一次,确保民夫吃饱饭、好做工。”

退朝后,谢渊刚回到衙署,门生便掀帘而入——是新科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名叫沈文,曾师从谢渊研读经史。

沈文捧着《神武皇帝创业录》,躬身问道:“先生,学生今日在朝堂,见先生议言路、限宗藩,皆引祖训为据,可议边防、水利,却改了旧法,学生实在不解——先生既重祖制,何以又敢改旧法?难道祖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吗?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谢渊放下手中的水利图纸,示意他坐下,从案上取过《神武皇帝创业录》,翻至“安天下”

条,指着神武帝的墨字:“你且读这一句——‘朕起兵创业,定祖制,非为束后世子孙之手足,乃为安天下百姓之生计’。

你看,神武帝创祖制,核心是‘安天下’,不是让后世把祖制当‘枷锁’。

永熙帝禁风闻奏事,是为了‘安朝堂’,今言路堵塞、弊案丛生,再守着‘禁风闻’的字句,就是‘困天下’,不是‘安天下’——所以某批注开言路,是解祖训的‘精义’,不是违祖训的‘字句’。”

沈文俯身细看,眉头渐舒:“学生明白了,祖制的‘精义’是‘安天下’,不是‘守字句’。

那边防改征伐为屯田,也是因‘征伐’已不能安天下,‘屯田’才能安天下?”

谢渊点头,取过边军粮官的呈文递给他:“你看,边军食粥,民夫难征,征伐只会让边军更弱、民负更重,这不是‘安天下’;屯田让边军自给、民负减轻,这才是‘安天下’。

元兴帝五征蒙古,是为了‘安边’,今屯田戍边,也是为了‘安边’——精神是一样的,只是方法不同,这不是‘违祖’,是‘承祖’。”

沈文又问:“那水利改官供口粮,也是因‘自备粮草’已困民,‘官供’能安民,所以才改?”

谢渊笑道:“正是。

元兴帝修运河,官供口粮,是为了‘安民’;今修水利,官供口粮,也是为了‘安民’——都是‘承前例,安当下’。

你要记住,祖宗创法,是为了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;若旧法已不能安民,反而困民,那便要改,改到能安民为止——这不是‘违祖’,是‘继祖’,是把祖宗‘安天下’的心意,落到实处。”

沈文站起身,躬身行礼:“学生受教了!

此前学生只知‘守祖制’是‘忠’,今日才知,‘安天下’才是真‘忠’。

往后学生为官,定以‘安天下’为念,不做只会守字句的腐儒。”

谢渊看着他的背影,心中涌起一股暖意——后世若多些这样懂祖制精义的官员,大吴的天下,才能长久安稳。

萧栎召阁臣议事,御案上堆着谢渊所拟的新法十卷,每一卷都用桑皮纸装订,封面上写着新法名称:《言官奏事新规》《宗藩禄制新定》《边军屯田制》《水利官供粮制》《商农税均补则》《刑狱条例续编》《边地垦荒令》《盐利分配细则》《漕粮核验补规》《民夫口粮标准》。

萧栎拿起《言官奏事新规》,翻至“实证奏事”

条,对阁臣笑道:“你们看谢渊这一条,既防了言官妄奏,又通了言路,还引了永熙帝的补注——有人说他违祖,他倒好,拿着祖训堵得人无话可说,这才是真懂祖制的。”

内阁辅躬身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