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 奏请整饬江南漕运疏(2 / 4)

粒饱满,青白油亮,与臣从户部档案库取出的元兴二十五年漕粮样本无二;一区储次米,袋上无标识,干瘪带霉,捏之即碎,嗅之有酸腐味,与边军粮官送来的“食后腹胀之米”

完全吻合。

臣已将好米、次米各封一囊,随疏呈御览,其弊之显,肉眼可辨。

毅还获徐阶与王显的往来密信一封,信中云:“今岁漕粮已掺次米三千石,好米售银九百两,分润已按约送去,兄可安心。

谢渊若查,可令漕卒伪称‘操作失当’,张巡抚处已打过招呼,必不深究。”

此信笔迹,经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验,确为徐阶与王显亲笔,无半分伪造。

其二,巡抚姑息,畏要挟而纵弊不查,怯懦失职误国也。

江南巡抚张楷,乃元兴朝进士出身,初任苏州知府时,亦有清名,后升巡抚,渐与士绅相熟。

臣初察漕粮米质参差,致函询楷,问“何以次米充好”

楷三日后复函,用松江云纹纸,字迹圆润,却多敷衍之语:“士绅乃江南士民表率,历年助朝廷赈灾,颇有功绩。

今漕粮偶有参差,恐是漕卒装卸时受潮,或因连日阴雨霉变,非故意掺假。

若严究士绅,恐致其寒心,江南地方或生动荡,还望太保三思,以大局为重。”

臣阅函生疑,遂命沈毅查楷与士绅往来。

毅回报云,楷非不知弊,实因徐阶以其长子张允相要挟。

允年十三,体弱多病,在苏州紫阳读书,徐阶遣人致楷密信,信中云:“闻公子在紫阳读书,聪慧过人,深得先生喜爱。

今漕粮之事,若张公肯‘暂缓核查’,阶必保公子平安;若张公执意深究,恐公子在‘失足落水’,或‘误食不洁之物’,届时阶亦难救。”

信末还附允在门口的画像,显是徐阶已派人监视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楷得信后,一夜未眠,次日便召苏州知府,命其“秋收农忙,士绅多在督农,粮仓核查之事,暂缓一月,待农忙后再议”

知府虽觉不妥,然楷为上司,只得从命。

徐阶见楷妥协,遂遣人用漕运总督署的官船——船身印“漕运总督府”

朱印,无人敢查——连夜将私藏好米五千石,从苏州运至松江,藏于松江码头废弃仓库,仓库钥匙由李达之弟李通保管。

臣闻此状,叹楷之怯懦,却亦怜其爱子之心,遂遣玄夜卫暗探两人,扮成紫阳杂役,日夜守在允左右,以防徐阶加害。

楷知允已安全,渐有悔意,召幕僚李修商议,修劝楷:“太保遣人护公子,实乃示好,大人若再姑息,恐获‘渎职’之罪,悔之晚矣。”

楷遂命苏州知府即刻核查士绅粮仓,然此前半月之姑息,已令五千石私米流转,边军多受次米之苦,此楷之过也。

其三,旧制虽在,失执行而漏洞丛生,循法补弊当急也。

臣查户部档案库,元兴朝周忱任江南巡抚时,漕运掺假之弊亦曾出现,忱未姑息,而是循法补弊,终成善政。

忱之法有三:

一曰“亲验之法”

:每月漕粮起运前,忱必亲赴苏州、松江、常州三府码头,每船随机抽取三袋米,亲自破袋,验底层米质——盖因掺假者多在表层铺好米,底层藏次米,忱此举直击要害。

若验出次米一成,当即命漕官将船扣下,令粮户补缴好米,漕官则记过一次,三次记过者革职。

二曰“互验之法”

:忱令江南各府漕官,每过一府,需前府漕官与后府漕官共登船验米,同签“漕粮核验簿”

,若后府验出前府漏验之次米,前府漕官与后府漕官同罪,前者革职,后者降职。<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