呈给陛下,看李嵩还敢说‘无先例’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此时,杨武从户部返回,神色凝重:“大人,刘焕尚书说‘国库铜料确实紧张,需从江南调运,至少十日’,可我听户部属吏说,昨日定国公府刚从国库领了三百斤铜料,说是‘铸祭祀礼器’。”
谢渊指尖在旧档上敲出急促的节奏:“又是定国公!
秦飞,你带暗探去定国公府,查那些铜料的去向,若真是私用,即刻查封,充作新弩材料。”
秦飞领命而去,谢渊望着案上的《武经总要》——那是元兴年间编修的兵书,上面记载着历代军器的形制,他轻轻摩挲书页,心中暗忖:今日的新弩,他日也该记入此书,让后世知晓,大吴军器非一成不变,而是随战势革新。
秦飞传回消息:“大人,定国公府的铜料确实被挪用,铸了府门前的铜狮,已让人查封,明日便可运到工部;另外,查到周瑞与定国公的密信,说‘新弩若成,私兵优势尽失,需暗中破坏,如降低弩弦质量’。”
谢渊将密信捏在手中,信纸被攥得皱:“这些勋贵,为了私兵利益,竟不顾边军死活!
杨武,你去工部铸器局,盯着工匠造弩弦,要用最好的牛筋,每根都需你亲自验收,不可有半分差池。”
杨武领命而去,谢渊则拿起笔,在《新弩改良草图》上补充细节——他结合安南神枪的射程与大吴旧弩的灵活性,将弩臂加长三寸,弩弦加粗,箭镞改为三棱形,以增强穿透力。
夕阳西斜时,谢渊亲临工部铸器局。
老工匠正铸弩臂,炉火映得他满脸通红,铜水在模具中流淌,泛着橘红的光。
“大人,按您的草图,弩臂加长后,射程能到百步,箭镞改三棱形,穿透力至少能提升五成。”
老工匠指着模具道,眼中满是期待。
谢渊点头,伸手摸了摸刚铸好的弩臂毛坯,温度仍高,却能觉出质地坚硬。
“辛苦各位师傅,”
谢渊声音温和,“新弩早一日成,边军就能少流一滴血,我代表边军将士,谢过各位。”
工匠们闻言,干劲更足,作坊里的锤击声、锻造声,在暮色中格外响亮。
,刘焕终于派人送来铜料,三千斤精铜堆在工部院中,泛着紫红的光。
周瑞站在一旁,神色尴尬,却不敢再多说。
杨武逐一检查铜料,确认无杂质后,对工匠道:“按谢大人的要求,即刻铸弩臂,弩弦用昨日送来的牛筋,我全程盯着。”
谢渊则返回兵部,准备明日面圣的奏疏——他将《边军战报》《军器旧档》《新弩改良草图》整理成册,重点标注“新弩成本低于安南神枪,可大规模制造”
“预计量产后,边军每百人配十把新弩,能有效抵御瓦剌”
。
此时,秦飞送来新的密报:“大人,李嵩府中长史去了英国公府,说‘明日早朝,要奏请陛下暂停新弩制造,称其‘耗费过巨,恐劳民伤财’,还说已联络礼部尚书王瑾,以‘礼制未允’附和。”
谢渊冷笑:“李嵩倒是会找借口。
你让张启查户部近半年的开销,看看勋贵府中修造、祭祀的花费,比新弩制造多多少,明日早朝,我倒要让陛下看看,是谁在‘劳民伤财’。”
早朝大殿。
李嵩果然出列,捧着奏疏道:“陛下,谢渊改良新弩,已耗铜料三千斤、银五百两,若量产,恐需银万两,国库本就紧张,此举恐劳民伤财,还请陛下暂停!”
王瑾立刻附和:“陛下,新弩无祖制可循,又非祭祀、朝会之用,于礼制不合,臣也请陛下三思。”
谢渊出列,躬身递上《军器旧档》《户部开销册》:“陛下,元兴十七年,永熙帝仿西域回回炮,无祖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