却成强军之器,先帝朱批在此,可证‘军器革新不必拘礼’;再看户部开销册,定国公府去年修铜狮耗银八百两,英国公府祭祀耗银六百两,皆远新弩制造,何来‘劳民伤财’?若新弩能抵瓦剌,边军少阵亡一人,便少耗抚恤金五十两,长远来看,是省钱,非费钱!”
他又呈上《边军战报》:“陛下,宣府卫三名斥候因旧弩不及安南神枪阵亡,若再不改良,边军伤亡只会更多!”
萧栎翻看文书,脸色渐沉:“李嵩、王瑾,你们只知谈礼制、说开销,却不顾边军生死!
谢卿改良新弩,是为强军护边,准其继续,所需材料、银两,户部优先供应,不得延误!”
李嵩、王瑾脸色惨白,却不敢反驳,只能躬身退下。
工部铸器局传来好消息:把新弩完工!
谢渊立刻赶往工部,只见新弩立在院中,弩臂是精铜所铸,泛着冷光,弩弦用牛筋编织,粗细均匀,箭镞三棱形,锋利如刀。
老工匠递上新弩:“大人,您试试,这弩能拉三百斤力,射程百步,穿甲应无问题。”
谢渊接过新弩,入手沉甸甸的,却比旧弩更趁手。
他走到院中的靶场,靶心处叠着三层铁甲——是按瓦剌铁甲仿制的,每层甲片都有半寸厚。
“大人,小心些,这弩力道大。”
杨武提醒道。
谢渊点头,深吸一口气,双手拉弩,弩弦“咔”
的一声绷紧,他对准靶心,松手——箭如流星,“咻”
的一声穿透三层铁甲,钉在后面的木靶上,木屑飞溅,竟有几片溅到了案上的《武经总要》上,在书页上留下浅淡的痕迹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中了!
穿透三层甲!”
工匠们欢呼起来,周瑞站在一旁,脸色复杂,却不得不上前道:“大人好箭法,新弩果然厉害。”
谢渊笑道:“不是我箭法好,是工匠们造得好。
明日校场,我要当着百官、陛下的面,再试新弩,让所有人都看看,我大吴的新弩,能抵安南神枪!”
校场已布置妥当。
靶场中央立着十层木靶,每层靶后叠着三层铁甲,周围设了观礼席,萧栎的御座设在高台上,百官分列两侧。
李嵩、定国公站在勋贵列,神色紧张——他们仍盼着新弩失败,若成功,他们阻挠的借口便全没了。
辰时三刻,萧栎驾临,谢渊捧着新弩,走到校场中央。
“陛下,各位大人,今日试新弩,目标是百步外的三层铁甲,若能穿透,便证明新弩可量产。”
谢渊声音洪亮,透过铜喇叭传遍校场。
李嵩突然道:“谢大人,百步太远,恐难命中,不如五十步?”
谢渊冷笑:“李尚书,边军交锋,哪有五十步的道理?百步才是实战距离,今日便按百步来!”
谢渊走到百步线后,接过新弩,身后是团营士卒、边军代表,他们眼中满是期待。
他想起宣府卫阵亡的斥候,想起岳峰战死时的场景,心中涌起一股力量——这一箭,不仅是试新弩,更是为了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。
他拉弩、瞄准、松手,箭如离弦之箭,“咻”
的一声穿透三层铁甲,钉在木靶上,木屑再次飞溅,其中一片竟飘到了高台上的《武经总要》旁,萧栎拿起木屑,又看了看靶上的箭,龙颜大悦:“好!
谢卿,新弩甚好,即刻量产,分边军与团营!”
校场欢呼声震天。
谢渊走到李嵩面前,声音带着几分威严:“李尚书,如今新弩已试成,你还有何话说?”
李嵩脸色白,支支吾吾:“是……是臣目光短浅,谢大人勿怪。”
定国公也躬身道:“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