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他,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
申时三刻,谢渊走出兵部衙署,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皇城的青石板上。
他想起今日校场上的景象,想起士卒们坚定的眼神,想起《操典》上“神武皇帝遗训”
的字样,心中清楚——团营改革,虽遇勋贵阻挠、部门掣肘,却已迈出坚实一步。
日后的路,或许还会有风雨,但只要守住“军法无特权、唯才是举”
的初心,只要有边军精锐的支撑、士卒的信任,有萧栎的默许支持,团营终会成为大吴的“京师屏障”
。
他抬头望向远方,宣府卫的方向,仿佛能看到边军士卒操练的身影;团营校场的方向,仿佛能听到士卒们诵读《操典》的声音。
这些声音,这些身影,便是他对抗勋贵、破除积弊的最大底气。
夕阳落下,夜色渐浓,谢渊却毫无疲惫——他知道,明日还有新的整训任务,还有将领考核的准备,还有无数的细节要敲定,但他甘之如饴,因为他守护的,是大吴的江山,是百姓的安宁。
卷尾语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团营整训案,以辰时汰老弱始,以申时定考核终,短短六个时辰,浓缩了“改革破积弊、权斗暗交锋”
的复杂图景。
谢渊未凭强权压人,而是以《大吴会典》为据、以神武遗训为纲、以边军战功为盾,一一破解吏部核验阻挠、户部粮饷拖延的困局,既汰除老弱三千(实则清除勋贵空额),又补充边军精锐(注入实战活力),更亲编《操典》以立军规,其策略之周密,暗合明代“于谦以制度整京营”
的治理智慧。
从心理与博弈维度观之,谢渊的行动展现了“刚柔并济”
的极致:对勋贵的“刚”
(拒赴宴、查账目)是为破积弊;对老卒的“柔”
(抚恤、留杂役)是为安人心;对吏部、户部的“据理力争”
(引会典、呈战功)是为守职权;对士卒的“亲授操典”
(传实战经验)是为固根基。
每一步都精准击中积弊要害,既未引军卒哗变,又未激化朝堂矛盾,实现“整训落地、人心凝聚”
的双重成效。
《大吴名臣传?谢渊传》载:“渊汰团营老弱三千,补边军精锐,颁《操典》以训,校场声震,士卒振,勋贵不敢复轻团营。”
此案印证了“军制改革,需以制度为纲、以实绩为基”
的真理——封建军制的积弊,多源于“勋贵盘剥、部门掣肘”
,谢渊的实践证明,唯有“手握祖制会典、背靠实战功绩、心怀士卒冷暖”
,方能刺破特权网络,让军队回归“保家卫国”
的本源。
团营校场的黄土,曾埋着老弱残兵的衰朽,如今却承托着边军精锐的步伐;《团营操典》的桑皮纸,曾记着神武皇帝的遗训,如今更写着实战的智慧。
这场因“积弊太深”
而起的整训,终将以“团营中兴”
的结局,载入大吴史册,为后世治军者提供“如何以制度破积弊、以实绩固军心”
的永恒镜鉴。
h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