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”
张尧、萧恒对视一眼,只得道:“愿协助整顿。”
片尾
此后三月,谢渊彻底清退虚额,更换贪腐将领,修缮军械,京营战力大增。
萧栎最终下旨:“京营提督仍由勋贵担任,但需经兵部考核;兵部掌军政、勋贵掌军纪,相互制衡。”
这一制度,既保留了祖制,又实现了改革,成为大吴百年稳定的基石。
谢渊站在京营校场,看着操练整齐的士卒,心中明白——这场博弈,没有绝对的赢家,却以“平衡”
换来了江山稳固。
他从未“说什么是什么”
,却以隐忍、坚持与智慧,在帝意与权门的夹缝中,为大吴守住了京师屏障。
卷尾语
此案最精妙处,在于“非独断而求平衡”
的博弈逻辑——萧栎既非全然信任谢渊,亦非纵容勋贵,而是以“削职留监军”
“清额留预备兵”
的折中方案,维系权力平衡;谢渊既未因帝意摇摆而放弃改革,亦未因握有铁证而步步紧逼,而是以“妥协换时间”
“胜仗定乾坤”
的策略,逐步推进诉求;勋贵既非坐以待毙,亦非公然反叛,而是以“祖制施压”
“拖延阻挠”
的方式,试探底线。
三方的互相试探与有限退让,终形成“兵部掌军政、勋贵掌军纪”
的制衡制度,暗合明代“文武相制”
的治国逻辑。
谢渊的胜利,非“铁证必胜”
,而是“时机与分寸的胜利”
——他懂得在皇帝犹豫时隐忍,在勋贵反扑时强硬,在胜仗后乘势而上,将改革诉求融入皇权可接受的框架内。
这种“不疾不徐、进退有度”
的政治智慧,比单纯的“直谏”
更具现实意义。
《大吴名臣传?谢渊传》载:“渊整京营,不恃证而恃谋,不独断而恃衡,终在帝意与勋贵间寻得坦途,虽未全遂所愿,却成百年之制。”
此案印证了封建朝堂“改革难在破局,更难在平衡”
的真理——唯有读懂权力的边界,把握博弈的分寸,才能在不引动荡的前提下,清除积弊,守护江山。
h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