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认不讳,称是为父报仇。
萧栎震怒,下旨将李达凌迟处死,其党羽一律流放辽东。
此案审结后,旧党残余彻底覆灭,朝堂之上再无敢与谢渊作对者。
谢渊身体虽偶有不适,却仍坚持每日处理政务。
萧栎多次劝他休养,他都婉拒:“陛下,如今虽国泰民安,但边防、军粮之事仍需谨慎。
待太子能独当一面,臣再休养不迟。”
萧栎无奈,只得命太医院每日为谢渊诊治,送滋补汤药,并特批谢渊可在府中处理部分政务,不必每日上朝。
谢渊虽在府中办公,却依旧勤勉,每日批阅兵部、御史台奏疏至深夜,遇重大事务仍亲自入宫请示萧栎。
一日,谢渊在府中书房批阅《大同卫火器更新奏疏》,案头还摊着宣府卫送来的烽燧检修册,朱笔在“需增补火药三千斤”
的字样旁重重圈注。
忽闻门房通报“皇太子殿下驾到”
,他连忙起身相迎。
年方十五的皇太子萧烨身着常服,步履轻快地走进书房,目光先落在案上的奏疏上,而后躬身行礼:“谢太师,儿臣今日课业完毕,特来向您请教边防之事。”
萧烨是萧栎嫡长子,两年前被册立为皇太子,素以聪慧勤勉着称,对谢渊尤为敬重。
谢渊笑着扶他起身:“殿下有心了。
坐吧。”
待萧烨落座,他指着奏疏道,“你看,大同卫的旧型佛郎机炮已有三成损坏,若不及时更新,恐难应对瓦剌游骑。
这便是我说‘虽国泰民安,仍需居安思危’的缘故。”
萧烨眉头微蹙:“太师为这些事日夜操劳,儿臣见您近日愈清瘦,为何不肯稍作休养?”
谢渊拿起案上的《士卒冬衣申领册》,语气凝重:“殿下,宣府卫的士卒还等着新棉袍御冬,大同卫的粮饷需逐册核对防克扣——为官者食君之禄,担的是万千生民与边疆安危,哪有懈怠的道理?”
他顿了顿,又道,“当年永熙帝曾说‘一日不察边防,便一日难安枕’,这道理,殿下日后自会明白。”
萧烨眼中闪过敬佩之色,起身躬身:“儿臣受教了。
今后定随太师勤学政务,将来也好为父皇分忧,为大吴守好江山。”
谢渊欣慰颔:“殿下有此心志,实乃大吴之福。”
未过半月,北方突遭百年不遇的旱灾,顺天、保定等府颗粒无收,流民成群涌入京师。
谢渊闻讯,当日便入宫奏请:“陛下,流民激增,若不及时安抚,恐生民变。
臣恳请三事:其一,开内库及京郊粮仓放粮,在城内外设十处粥棚;其二,命户部拨银十万两,组织流民兴修黄河故道、疏浚运河支流,以工代赈;其三,派都察院御史分驻各府,监督粮银放,严查克扣侵吞之徒。”
萧栎坐在龙椅上,听完当即准奏:“谢卿所言极是,此事便交由你全权统筹,所需人、财、物,各部需全力配合。”
他见谢渊眼下青黑,又补充道,“朕已命太医院每日为你送安神汤药,务必保重身体,莫要累垮了。”
谢渊躬身领旨:“臣遵旨,定不辜负陛下重托。”
此后一月,谢渊每日五更便在御史台设临时议事处,召户部、工部、都察院官员核对粮册、规划工程;午时亲往城外粥棚巡查,查看米粥稠薄;深夜还在灯下批阅各地奏报,圈出“某县粥棚粮米短缺”
“某段河堤需加固”
等急务。
萧烨感念其辛劳,主动请命随谢渊巡查,亲眼见他在粥棚前斥责克扣粮米的县丞,在河堤上教流民夯土技法,心中对“勤政为民”
的理解愈深刻。
秋末,黄河故道疏浚工程完工,运河支流也已通畅,不仅缓解了旱情,还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