笑一声:“让他们来。
如今有《言官弹劾规制》约束,他们若敢无据弹劾,只会自食恶果。
我们只需做好本职工作,确保军粮调度无误、边防稳固,便不怕任何诬告。”
此后,谢渊更加注重军粮与边防的管理。
他每月亲自抽查一次军粮转记录,每季度前往边卫巡查一次防务,现问题及时整改,绝不姑息。
在他的努力下,大吴边防日益稳固,军粮调度井然有序,百姓安居乐业,呈现出一派安定繁荣的景象。
萧栎在朝会上表彰谢渊:“谢卿整顿言官、肃清旧党、稳固边防、保障军粮,功不可没。
朕欲加你‘太师’衔,赏良田两千亩。”
谢渊再次推辞:“陛下,臣已身居太保,爵禄已极,良田亦无需赏赐。
若陛下真想奖赏臣,便请陛下下旨,加大对边卫士卒的优抚力度,提高士卒俸禄,让他们能安心守边。”
萧栎深受触动:“准你所请。
即刻下旨,边卫士卒俸禄提高两成,阵亡士卒家属抚恤金加倍。”
边卫士卒优抚政策颁布后,谢渊亲自前往宣府卫、大同卫宣旨。
士卒们得知后,欢呼雀跃,纷纷表示“愿为大吴死战”
。
谢渊看着士卒们黝黑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,心中十分感动:“你们是大吴的屏障,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牺牲与奉献。”
在宣府卫期间,谢渊遇到了那名因冻伤而致残的士卒赵小五。
赵小五虽左腿残疾,却仍坚持在营中负责喂养战马。
他握着谢渊的手,哽咽道:“大人,若不是您为我们讨回公道,我们还不知要受多少苦。
我虽不能再上战场,但愿为营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报答朝廷的恩情。”
谢渊眼眶微热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样的。
只要我们君臣同心、军民同心,大吴的江山定能固若金汤。”
离开边卫前,李默、岳谦等将领联名向谢渊献上“守边安邦”
匾额,谢渊婉拒道:“此匾额不应给我,应给每一位坚守边疆的士卒。
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,便没有大吴的安定繁荣。”
回到京师后,谢渊将在边卫的所见所闻奏报萧栎。
萧栎感叹道:“谢卿,若不是你亲赴边卫,朕不知士卒们的生活如此艰苦。
今后,边卫优抚之事,仍需你多费心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
谢渊躬身领命,心中暗下决心,要让边卫士卒的生活越来越好,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朝廷的关怀。
瓦剌可汗遣使来朝,愿与大吴签订永久和平盟约,并献上良马千匹、皮毛万张。
萧栎召集群臣商议,多数官员表示赞同,谢渊却提醒道:“陛下,瓦剌反复无常,虽愿结盟,却仍需保持警惕。
可签订盟约,但需规定瓦剌不得在边境屯兵,互市需严格遵守此前章程;同时,需加强边卫布防,增派兵力,以防不测。”
萧栎采纳了谢渊的建议,与瓦剌签订盟约,并命谢渊统筹边卫布防加强事宜。
谢渊接到命令后,即刻制定布防计划:在宣府卫、大同卫增派京营兵力各五千人,增修堡垒十座,配备重型火器五百件;同时,命玄夜卫加强对瓦剌的监视,及时掌握其动向。
布防计划落实后,边卫更加稳固。
瓦剌见状,彻底打消了再次犯边的念头,双方互市日益繁荣,边境百姓安居乐业。
然而,旧党残余并未善罢甘休。
秋末,玄夜卫查到,前吏部尚书李嵩的儿子李达暗中联络瓦剌旧部,欲破坏互市,颠覆朝廷。
谢渊接到奏报后,即刻命秦飞率玄夜卫将李达及其党羽抓获。
经审讯,李达对阴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