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中清楚,这场“文臣难”
看似偶然,实则是旧党残余与勋贵集团勾结的试探。
刘焕只是棋子,背后还有更多人在觊觎权力、谋取私利。
但他并不畏惧——只要他坚守初心,以证据为刃,以制度为盾,定能守护好朝堂清明与边防稳固。
回到御史台,谢渊即刻召集官员,开始修订《粮饷拨付条例》。
烛火下,他的身影在案前忙碌,笔尖划过纸面,出“沙沙”
的声响。
每一条款的制定,都凝聚着他对士卒的牵挂,对朝堂的责任。
他知道,条例的完善不能一蹴而就,但只要迈出第一步,就能离“粮饷无克扣、士卒无饥寒”
的目标更近一步。
窗外的夜色渐浓,远处传来打更的梆子声。
谢渊放下笔,揉了揉酸的手腕,目光落在案上的《宣府卫粮饷供需疏》上。
疏中那些“冬衣缺额”
“粮饷将尽”
的字句,仿佛化作了士卒们冻得紫的脸庞、饿得干瘪的身躯。
他暗下决心,无论前路有多少阻力,都要将条例推行下去,让每一位士卒都能穿上暖衣、吃上饱饭,让他们知道,朝堂没有忘记他们的牺牲与奉献。
《粮饷拨付条例》修订期间,谢渊每日都要前往户部,监督新任户部尚书(由原户部侍郎陈忠升任)拨付宣府卫粮饷。
陈忠因前次附和刘焕被降职,后因核查刘焕案有功复职,此次升任尚书,对谢渊十分敬畏,事事都听从安排。
一日,谢渊在户部核查账目时,现江南漕粮折银中有两万两的去向不明。
陈忠见状,连忙解释:“谢大人,这两万两是前尚书刘焕命人拨付给应天府知府的,说是‘用于修缮府衙’,但据臣所知,应天府衙并无修缮工程。”
谢渊心中一凛:“应天府知府是谁的门生?”
“是前吏部尚书李嵩的门生。”
陈忠答道。
谢渊立刻明白,这两万两定是刘焕借“修缮府衙”
之名,送给李嵩旧部的好处费。
他命人即刻调取应天府的账目,并命秦飞前往应天府核查。
三日后,秦飞回报:“大人,应天府知府承认收受两万两白银,称是刘焕让他‘暂存’,以备日后李嵩复职之用。”
谢渊将证据呈给萧栎,萧栎震怒:“李嵩虽已降职,竟还敢暗中联络旧部,图谋不轨!
传旨,将应天府知府革职下狱,李嵩降为庶民,流放辽东,永不录用!”
处置完李嵩旧部,谢渊继续推进《粮饷拨付条例》的修订。
期间,礼部尚书王瑾曾找到他,希望能在条例中加入“文臣可参与军饷调度决策”
的条款,谢渊欣然同意:“文臣的智慧与经验,对军饷调度至关重要,理应参与决策。
但前提是,必须坚守‘专款专用、不得挪用’的原则,若有违反,无论文武,一律严惩。”
王瑾对谢渊的公允十分敬佩:“谢大人所言极是,臣定会全力支持条例的推行。”
在谢渊的努力下,《粮饷拨付条例》于半月后修订完成,呈给萧栎御批。
萧栎看后,赞不绝口:“此条例兼顾文武职责,既保证了军饷的及时拨付,又加强了监督核查,可颁布全国推行。”
条例颁布后,谢渊命御史台派专人进驻户部、兵部,监督条例的执行情况。
不出一月,效果便已显现:边军粮饷拨付从未再延误,克扣现象也大幅减少;地方官员因惧怕玄夜卫的核查,不敢再擅自挪用军饷。
宣府卫总兵李默送来书信,称“士卒已穿上新冬衣,粮饷充足,士气高涨,瓦剌游骑不敢再轻易袭扰”
。
谢渊读着书信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