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2章 正群僚缄默独排非议(2 / 7)

夜车水马龙,旧党官员们揣着金银珠宝登门“贺功”

,而所谓的“战功”

,不过是张文笔下随意添改的墨迹。

更令人齿冷的是,那些真正在宣府卫冰天雪地里断粮三日仍死守阵地的校尉,名录上竟只落得个“赏银五两”

的末等处置。

“谢大人来得好早。”

身后传来礼部尚书王瑾的声音,带着几分试探。

谢渊回头,见王瑾眼神闪烁,欲言又止。

他心中了然——王瑾定是得了李嵩的授意,来探他的口风。

谢渊淡淡颔:“朝会论功,关乎军心士气,不敢怠慢。”

王瑾叹了口气,压低声音:“谢大人,有些事…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。

李尚书是三朝元老,张文背后的人不少,没必要为了些武夫,把自己置于险境。”

谢渊没有接话,只是重新望向那方“正大光明”

匾额。

他想起二十年前,自己还是个刚入兵部的小吏,随永熙帝亲征瓦剌,在德胜门城楼下,亲眼看见一名普通士卒身中三箭仍死死抱住敌酋的马腿,最终力竭而亡。

永熙帝抚着士卒的尸体说:“大吴的江山,是这些人用命换来的,功赏分明,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。”

如今永熙帝已逝,可这句话,他记了一辈子。

辰时一到,内侍的唱喏声划破寂静:“陛下驾到——”

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,谢渊随众屈膝,额头触到冰凉的金砖,鼻尖萦绕着尘埃的气息。

他能听到萧栎的龙靴踏过金砖的声响,沉稳而有力,像极了宣府卫传来的捷报鼓点。

可当萧栎坐上龙椅,开口说出“宣吏部呈功次名录”

时,谢渊的心脏还是猛地一缩。

吏部尚书李嵩躬身应道,示意张文递出名录。

那卷明黄封皮的名录在烛火下格外刺眼,谢渊知道,一旦萧栎朱笔落下,那些假功次便成了定局,张文旧党将借势重返朝堂,而前线将士的血,就白流了。

他深吸一口气,殿内的烛火在他眼前晃了晃,德胜门的硝烟、黄河堤岸的泥泞、南宫窗下的冷灰,一一在脑中闪过——他是太保,是御史大夫,掌监察之权,守纲纪之责,没有退缩的余地。

“陛下,臣有本启奏!”

谢渊猛地起身,官袍的下摆扫过丹陛的台阶,出“簌簌”

的声响。

满殿皆惊,连萧栎都微微挑眉。

按朝会仪轨,论功环节需先呈名录、再议赏,谢渊此时出列,实属逾矩。

李嵩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,张文更是攥紧了手中的名录,指节白。

谢渊跨步走到丹墀中央,从怀中取出弹劾疏与军籍抄本,高高举起:“臣弹劾吏部尚书李嵩、侍郎张文,滥冒功次、收受贿赂、安插私党,败坏朝纲!

此疏所列三十余人,皆为张文旧部,其中十人未赴宣府卫半步,却列一等功;前线浴血之将,反被抑于末等,恳请陛下彻查!”

他的声音铿锵有力,在空旷的太和殿内回荡。

殿外的风忽然吹进,卷起他的袍角,烛火被吹得摇曳不定,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孤零零地投在金砖上。

谢渊能感受到数百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——有惊讶,有鄙夷,有担忧,也有李嵩等人怨毒的注视。

可他没有丝毫畏惧,目光直视萧栎,眼中是不容置疑的坚定。

萧栎没有立刻说话,只是盯着他手中的弹劾疏,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。

谢渊知道,帝王在权衡——一边是三朝元老的体面,是文官集团的稳定;一边是朝堂的纲纪,是前线将士的军心。

他握紧了手中的疏稿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,掌心的汗浸湿了麻纸的边缘。<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