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2章 正群僚缄默独排非议(1 / 7)

卷语

《大吴会典?礼志》载:“朝会论功,必核实绩、验军籍、考行迹,明赏罚之阶,定勋劳之等,非唯励群僚,亦以固军心、肃吏治也。”

成武八年,边尘初靖——宣府卫总兵率部大破瓦剌主力,生擒敌酋,捷报八百里传至京师,九边震动,朝野称庆。

帝萧栎遂御太和殿行“定功颁赏”

之礼,命吏部总核战功、拟具赏格,期以“功过昭彰,赏罚不爽”

时正一品太保兼御史大夫谢渊,既掌全国军政之重,又承监察百官之责。

会前三日,其辖下御史台密探自宣府归,携回吏部初拟之《战功名录》及佐证——名录中三十余“有功之臣”

,多为前吏部侍郎张文旧部,或为京中闲职、从未赴边,或仅司后勤、未历战阵,却赫然列于“一等功”

之属,而真正浴血冲锋的校尉、士卒,反被抑于末等。

更查得张文府中连日车骑络绎,旧党僚属竟以“贺功”

为名行贿,欲借功赏之机复起势力。

此等“滥冒功次、紊乱纲纪”

之举,若经御批,则边军寒心、吏治益腐,前番整顿旧党之效将付诸东流。

谢渊虽居正一品高位,然无朋党之援——张文旧部遍布吏部,李嵩等老臣暗相回护,朝堂多抱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

之念。

然其自德胜门之战便以“守纲纪、护苍生”

为己任,既执确证,便无退缩之理。

及朝会论功,吏部欲呈名录之际,谢渊独出班列,捧弹劾疏及佐证跪奏,历数吏部窜改军籍、虚列战功、受赂安私之弊,言辞铿锵,力排众议。

此举非为争权,非为立威,唯以孤臣之身,肩监察之职,于权争暗涌的太和殿中,死守“功赏分明”

之祖制,尽显封建官僚体系中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

的直臣风骨,亦印证《大吴稗史》所云“渊性刚直,遇奸必纠,虽孤往而不悔”

之载。

孤佩鸣珂,丹墀下、携牍危立。

抬望眼、宸旒高挂,寸心难易。

滥冒功名尘案积,窜更军籍奸徒匿。

叹吏治、蠹弊蚀朝纲,凭谁击?

烛影晃,摇寒碧;霜气冽,侵冠帻。

正群僚缄默,独排非议。

十载风霜磨铁骨,一生肝胆擎清规。

纵无援、孤往亦无悔,昭青史。

《大吴会典?礼志》载:“凡大朝会,设黄麾仗于太和殿外,列丹陛仪卫,文武百官依品阶序立于殿内,文东武西,各执手版,屏息待命。

若论功行赏,必由主司呈功次名录,帝亲御批,明勋阶、定赏格,以示天下公义。”

成武八年孟秋,这份延续了百年的仪轨,被一个孤独的身影打破。

太和殿的铜壶滴漏“嗒嗒”

作响,距辰时朝会尚有两刻,殿内已弥漫开龙涎香与朝服熏香交织的气息。

正一品太保兼御史大夫谢渊站在武臣列,比规定的时辰早到了半个时辰。

他左手按在腰间的玉带扣上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——那里藏着一卷薄薄的麻纸,是宣府卫副总兵李默派人星夜送来的军籍抄本,上面用朱笔圈出的十个名字,与吏部昨日递入的《宣府战功名录》上“一等功”

的名单完全重合,可抄本备注栏里赫然写着“留京值守,未赴边”

殿外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
谢渊抬眼望去,龙椅上方的“正大光明”

匾额在烛火下泛着冷硬的光泽,一如大吴的纲纪——可如今,这纲纪正被一群蛀虫啃噬。

三日前,御史台的校尉密报,吏部侍郎张文的府邸夜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