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7章 淮河风急报边危秦帅承谋募义师(3 / 5)

郑重:“皇祖父(元兴帝)、皇父(永熙帝),孙儿(儿臣)今日捧读秦飞之疏、岳谦之呈,才知二位先帝当年‘识忠良、托大事’的深意——秦飞愿承谢渊守土之志,岳谦愿以六十老躯率旧部助战,此乃大吴之幸;可李嵩党羽却藏私念,借‘粮饷不足’‘户籍难核’为由百般阻挠,他们怕的不是募兵扰民,是怕淮河守住了,他们通敌谋私的路就断了!”

烛火映着他垂落的袍角,风从窗缝里钻进来,轻轻掀动疏卷的边缘,露出岳谦呈文中“愿自降俸禄补粮饷”

的字句。

萧栎的喉结动了动,声音里添了几分哽咽:“皇父您看,岳将老将军已逝,岳小将军左臂还带着安定门的箭伤,却连‘自降俸禄’都愿,反观李嵩之流,握着江南粮饷却见死不救,这便是忠与奸的分野!

儿臣今日在此立誓:定准秦飞募兵之请,查抄李嵩门生私藏的粮饷,罢黜陈忠、张文那等阻挠防务的奸吏,绝不让淮河因奸佞之私陷危,绝不让二位先帝当年识人的眼光,落得一场空!”

他直起身时,指腹又轻轻蹭过玉镇纸的磕碰痕迹,忽然想起永熙帝当年常说的话:“为官者,手里的笔、案上的纸,都连着百姓的田宅、性命,半点轻慢不得。”

如今秦飞疏里的每一笔“募兵守河”

,岳谦呈文里的每一句“愿效死力”

,何尝不是连着淮河两岸数十万百姓的性命?他低头看着案上的疏卷与镇纸,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虽重,却也有了底气——有谢渊在京师撑着北大门,有秦飞、岳谦要去守淮河,有先帝留下的忠良之臣、识人之道,他便不会是孤家寡人。

“皇父,您放心,”

萧栎对着玉镇纸,也对着心中的先帝影像,轻声补充,“儿臣不会让谢渊的心血白费,不会让岳谦的老勇空付,更不会让秦飞这样的忠良寒心。

淮河会守住,大吴会安稳,您和皇祖父创下的江山,儿臣定护好。”

殿内的烛火似乎亮了些,光落在疏卷上“十万募兵”

的字样上,竟像是给这份决心,添了几分温暖的印证。

他转身回到案前,取来狼毫笔,在疏卷上写下“准奏”

二字,字迹力透纸背。

又令太监传三道旨意:其一,“令秦飞为‘淮河防务提督’,全权负责募兵守河之事,岳谦为‘副提督’,协理军务,京营旧部五千人即刻调往淮河,听二人调度”

;其二,“令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,即刻查抄李嵩门生私藏的三万石粮饷,充作募兵粮,若有阻挠,可先斩后奏”

;其三,“令户部侍郎陈忠、吏部侍郎张文,暂停职务,交御史台核查,若查实与李嵩勾结阻挠防务,一并治罪”

太监领旨退下后,萧栎重新拿起疏卷,逐字细读,秦飞的每一句话,都透着对社稷的忠诚;岳谦的每一个承诺,都显露出老将的担当。

他想起秦飞昔年在山西,力阻矿税、赈济边民;想起岳谦在安定门,身先士卒、死守城门;想起谢渊在京师,箭创未愈、仍掌防务——这些忠良,是大吴的脊梁,是他这个皇帝最坚实的依靠。

殿外传来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的轻唤,说“岳谦已率京营旧部出,臣明日便赴淮河募兵,特来向陛下辞行”

萧栎走到殿门,见秦飞身着玄色劲装,腰间佩着绣春刀,岳谦则身着旧甲,甲胄上还留着安定门之战的箭痕。

二人见帝,躬身行礼,声音坚定:“臣等定不负陛下信任,守好淮河,阻瓦剌南下!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萧栎扶起二人,目光落在岳谦的箭痕上,声音带着暖意:“岳将军,你年事已高,左臂箭伤未愈,此番去淮河,需多保重身体,不必事事亲力亲为。”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