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7章 淮河风急报边危秦帅承谋募义师(2 / 5)

比李嵩之流的虚与委蛇,不知珍贵多少。

萧栎的思绪飘回昔年安定门之战,那时他还是成王,跟着谢渊、岳谦在城楼上督战。

谢渊左臂中箭,仍握着令旗,喊着“死守安定门,护京师百姓”

;岳谦则率京营旧部,在城下与瓦剌骑兵厮杀,刀光剑影中,他的甲胄被血染红,却仍身先士卒。

战后清理战场,岳谦抱着战死的校尉尸体,哽咽着说“这些孩子,都是为了大吴死的,咱们得守住他们用命换来的江山”

——那场景,至今仍刻在萧栎的脑海里。

如今谢渊在京师守着北大门,岳谦愿助秦飞守淮河这南大门,二人虽隔千里,却仍以“护社稷”

为念,这样的传承,让萧栎心中稍安。

他想起谢渊上月递来的密信,说“秦飞虽掌玄夜卫,却懂军务,昔年在山西赈灾时,便曾组织乡勇抵御流寇,有将才;岳谦老成持重,二人合力,可托淮河防务”

当时他还怕秦飞“文臣掌兵,恐难服众”

,如今看秦飞的疏,条理清晰,对策周全,连李嵩党羽的阻挠都考虑到了,才知谢渊的眼光没错——秦飞不仅有忠勇,更有谋略,是能承谢渊之志的人。

萧栎重新看向疏卷,秦飞写了应对阻挠的办法:“臣已令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,核查江南富户粮库,现李嵩门生私藏粮饷三万石,可充募兵之需;吏部核验籍贯之事,臣请岳谦以‘边军招募’之权,先募兵后补核验,待防务稳定后再交吏部备案,此乃元兴帝时‘临危募兵’的旧制,有《大吴祖制录》为据。”

萧栎翻出案上的《大吴祖制录》,翻到“临危募兵”

一页,上面果然写着“国危时,边将可自主募兵,事后补奏,以应急需”

——秦飞连祖制都查得仔细,可见其行事之周全,绝非鲁莽之辈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他想起李嵩党羽的借口,“粮饷不足”

“延误时日”

,在秦飞的对策面前,都成了无稽之谈。

萧栎冷笑一声,指尖在疏上“李嵩党羽阻挠”

几字旁批注:“此等奸佞,只知谋私,不顾社稷,待淮河防务定后,必严惩不贷。”

批注毕,他才现,自己的字迹竟与谢渊有几分相似,都是带着坚定的笔锋,许是这些日子,受谢渊的影响太深了。

萧栎的指尖先落在案角那方永熙帝遗下的和田玉镇纸上——玉面泛着温润的包浆,是先帝当年批奏时常用的物件,边角还留着细微的磕碰痕迹,据说是永熙帝临终前,攥着它批阅《边防务册》时不小心撞在案角留下的。

凉沁的玉质顺着指腹漫上来,竟让他清晰记起先帝龙榻前的温度:那时永熙帝气息已弱,枯瘦的手攥着他的腕,将这镇纸塞到他掌心,声音轻得像随时会断,却字字钉在他心上:“谢渊有守土之勇,岳谦有治军之能,此二人……是大吴的根,日后若遇危难,切记……信之,用之,不可负……”

他轻轻提起玉镇纸,将《秦飞募兵疏》与岳谦的《助募呈文》在案上展平,再把镇纸稳稳压在疏卷边角——那位置,正好对着疏上“承谢渊之志,守淮河之险”

的字句,像是用先帝的遗物,为这份忠良之请做个见证。

殿内烛火轻轻摇曳,光落在玉镇纸的云纹上,又映在疏卷的墨痕里,明明灭灭间,竟让他恍惚觉得,永熙帝还坐在这案前,正低头看着秦飞的奏疏,手指会像从前那样,轻轻叩着案面,说“此等忠勇,当准”

萧栎退后半步,躬身俯,额头几乎触到案前的青石板,腰间的玉带因躬身而微微绷紧,玉扣碰撞的轻响,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。

他的声音压得低沉,却每一个字都透着沉甸甸的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