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7章 淮河风急报边危秦帅承谋募义师(1 / 5)

卷语

《大吴帝纪?成武卷》载:“瓦剌窥淮河,边报急至南京,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承谢渊遗志(谢渊时在京师守安定门,遥授防务策),奏请募兵十万守淮河,都督同知岳谦以‘京营旧部’助之。

疏至南京,成武帝萧栎览之,忆谢渊、岳谦昔年共守安定门事,叹秦飞‘能承忠良志,可托社稷事’。

时李嵩党羽以‘粮饷不足、募兵扰民’阻之,秦飞持谢渊手谕、岳谦边军印信,证募兵可行,终得帝准。”

此疏非仅“募兵守河”

之请,实为“忠良之志传承、边将之威延续”

的关键,秦飞承谢渊之谋,岳谦凭旧部之威,二人合力破奸佞阻挠,固淮河防务,补大吴“南北联防”

历史闭环。

今唯述帝览疏半日之独角始末,以细节显帝之心路、秦之忠勇、岳之威重,彰“忠良相承,社稷可安”

之理。

淮河风急报边危,秦帅承谋募义师。

岳氏旧威扬淮上,谢公遗志护京畿。

奸言难阻征兵令,帝鉴忠良颔期。

不是同心承大业,何凭一疏定安危?

奉天殿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,落在案上的《秦飞募兵疏》上,疏纸是玄夜卫专用的麻纸,边缘印着“北司勘验”

的暗纹,墨痕却比寻常公文深了几分——显是秦飞书写时,因淮河边报紧急,笔锋带着急切。

萧栎坐在紫檀木案后,指尖先触到疏尾的“岳谦”

二字,那是都督同知岳谦的亲笔签押,旁边还盖着“京营边军印”

的朱印,印泥尚新,似能嗅到从淮河传来的边尘气息。

他深吸一口气,展开疏卷,秦飞的字迹跃然纸上,开篇便直陈利害:“淮河为南京北门,瓦剌若破此河,三日可至金陵,臣请募兵十万,分守淮河沿线十二隘口,都督同知岳谦愿以京营旧部五千为骨干,助臣练兵,待兵成,与京师谢太保防务联动,共阻瓦剌南下。”

案角堆着淮河沿线的防务图,图上用朱笔圈出“盱眙、泗州”

二地,旁注“瓦剌骑兵已至盱眙外围,边民多有逃亡”

——这是玄夜卫密探昨夜递来的急报,与秦飞疏中所言正好印证。

萧栎抬手按在防务图的“淮河”

二字上,指腹磨过纸页的褶皱,心中满是沉郁:自登基以来,京师有谢渊死守,江南有宗室督粮,唯淮河一线兵力空虚,瓦剌若真从这里突破,南京便成了孤城,北伐大计也将功亏一篑。

疏中接下来的内容,让萧栎的目光愈凝重——秦飞详细写了募兵的难处:“江南富户多惧征兵扰业,户部侍郎陈忠以‘国库粮饷仅够京师三月用’为由,拒拨募兵粮;吏部侍郎张文则言‘募兵需经吏部核验籍贯,恐延误时日’,实则皆为李嵩党羽阻挠,欲借‘防务延误’构陷臣与岳谦。”

萧栎看到“李嵩党羽”

四字,指尖猛地攥紧疏卷,麻纸的毛边硌得指腹疼——他想起前日李嵩在朝堂上的话,说“淮河防务可暂由地方卫所承担,不必劳师动众募新兵”

,当时他虽觉不妥,却未深究,如今才知,这竟是李嵩的奸计:地方卫所多被其门生把持,若真让他们守淮河,怕是瓦剌一来,便会不战而降。

疏中还附了岳谦的《助募呈文》,写着“臣昔年与谢太保守安定门,深知‘边军需精、防务需早’之理,今愿将京营旧部五千人调出,这些士卒皆经安定门之战历练,善骑射、懂防守,可作募兵骨干,且臣愿自降俸禄,补贴新兵粮饷,绝不给户部添负担”

萧栎看着“自降俸禄”

四字,眼眶微微热——岳谦乃元兴帝时的老将,如今已年近六十,左臂还留着安定门之战的箭伤,却仍愿为防务奔走,这份忠勇,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