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1章 非是谢卿好杀戮江山危局迫人家(5 / 7)

/p>

萧桓重新坐回案前,目光落在案角那卷烫金封皮的刑部文书上——封皮左侧印着“刑部尚书马昂谨奏”

的朱红小字,右侧还沾着一点未干的墨痕,显是马昂今日刚递上来的急件。

他伸手拿起文书,指尖触到粗糙的麻纸页,展开便见“近日有吏部郎中、主事等三臣,为南迁派五人说情,言‘五人虽有过错,然皆为朝廷效力多年,罪不至死,请陛下从轻落,改为流放’”

的字句。

“罪不至死?”

萧桓低声重复,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,指尖按在“从轻落”

四字上,指甲几乎要掐进纸里。

他太清楚这些说情臣工的心思了——吏部郎中去年升任,是南迁派领头者(前吏部主事)举荐的;吏部主事的岳丈,是南京户部的郎中,与南迁派五人早有书信往来;还有那名户部的员外郎,家中粮铺曾收过南迁派截留的通州仓粮饷。

这些人,要么是“利益牵连”

,怕五人招出自己;要么是“派系相护”

,怕南迁派倒了,自己的官场根基也不稳。

他将文书扔在案上,墨汁溅出一点,落在“流放”

二字上,晕开一片黑痕,像极了官官相护的污浊。

这时,他忽然想起谢渊密信里的话:“臣斩五人后,吏部、户部各有两臣私议‘渊专权擅杀,不顾朝堂情面’,臣已令御史台记录其姓名、言论,待陛下定夺是否彻查”

谢渊的字迹在脑海中浮现,萧桓仿佛能看到谢渊写下这些话时的眼神——定是带着无奈,却又坚持原则,明知会得罪同僚,仍要将实情奏报,只为不让官官相护的风气蔓延。

“官官相护……”

萧桓长叹一声,指尖摩挲着案上的《大吴律》,书页上“结党营私者,杖一百,流三千里”

的条文,被他反复翻看,边角早已起皱。

他想起三个月前,谢渊刚兼掌御史台,便递上一道《整饬吏治疏》,里面明言“今日朝堂之弊,在‘相护’二字:吏部荐官,不问贤愚,只看派系;户部查粮,不究亏空,只看人情;若不除之,奸佞难清,社稷难安”

,当时他看着疏中列举的案例,虽知谢渊所言是实,却怕“操之过急”

引朝堂动荡,更怕得罪那些盘根错节的官员,只在疏上批了“缓查,待京师安定后再议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如今想来,那道“缓查”

的批语,竟成了官官相护的“护身符”

南迁派便是借着这“缓查”

的空隙,私通瓦剌细作、截留粮饷、造谣惑众,若不是谢渊果断出手,等他“京师安定”

,怕是大吴早已丢了北境,迁了南京,成了半壁江山。

萧桓抬手按在胸口,那里藏着的血书仿佛在烫,“朕负谢渊”

四字的重量,此刻比任何时候都清晰——他负的,不仅是谢渊的忠勇,更是谢渊想要整饬吏治、还朝堂清明的苦心。

萧桓起身走到书案旁,拿起一支狼毫笔,在砚台中重重蘸了墨,墨汁顺着笔锋滴落在白宣纸上,晕开一小片黑。

他深吸一口气,俯身在刑部文书的空白处提笔批注,笔尖划过纸页的“沙沙”

声,在寂静的偏殿中格外清晰:“南迁派五人,私通外敌、截留军粮、造谣害民,按《大吴律?谋逆律》当凌迟,今谢渊斩之,已属从轻;说情者三臣,着御史台即刻彻查,若查实与五人有利益牵连、派系勾结,一并治罪,不得姑息。”

“不得姑息”

四字,他落笔时特意加重,笔锋深透纸背,墨痕在纸上凝结成一道深黑的印,像是在为这道批语打上不容置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