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3章 南京议立定乾坤太傅忠言破佞论(2 / 6)

京虚实,竟妄谈‘迎上皇’!

瓦剌挟上皇,若我等立君后仍言‘迎回’,瓦剌必以‘上皇为质’,索我边卫、粮饷,此乃饮鸩止渴!

依臣之见,当立成王为帝,明诏天下‘上皇蒙尘,恐难归,朕承社稷,以绝瓦剌挟制’,如此方能凝聚民心,稳固江南!”

他说罢,朝身后的户部尚书、吏部侍郎使了个眼色,户部尚书立刻附和:“李尚书所言极是!

江南粮饷仅够支撑江南卫所,若要北伐,需增赋,百姓恐难承受;且谢太保守京师已力竭,何谈北伐?立帝绝瓦剌之念,方为上策!”

吏部侍郎更是上前一步,指着谢渊旧部:“将军乃谢太保旧部,自然为其说话!

可曾想过,若瓦剌见我等誓迎上皇,恼羞成怒杀了上皇,将军担得起责任吗?”

谢渊旧部猛地抬头,铁甲碰撞出脆响,声音带着悲愤:“侍郎此言差矣!

末将在安定门守了七日,每日见谢太保登城,必对将士言‘上皇在敌营,吾等每多守一日,上皇便多一分生机’!

前日瓦剌攻城,校尉张某身中三箭,临死前仍喊‘救上皇’,将士皆愿死战,非为守城,为救上皇!

若南京明诏‘绝瓦剌挟制’,便是弃上皇,将士必寒心,京师旦夕可破!”

他说着,从怀中掏出一块染血的布条,“这是张某的血布条,上面写‘愿陛下(上皇)归,臣死无憾’,末将带此来,便是要告诉诸位大人,京师将士未弃上皇,南京岂能先弃?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太子太傅接过血布条,展开时,殿内一片寂静,烛火映着布条上模糊的血字,刺得百官眼疼。

他转身面向百官,声音沉稳却带着力量:“李尚书说谢太保‘不知南京虚实’,可谢太保在密信中言‘南京粮饷虽紧,然江南乃鱼米之乡,暂借富户粮,待北伐胜后还之,百姓必愿;江南卫所兵三万,若选一万精锐驰援,余两万守南京,足矣’——此乃深思熟虑,非妄谈!”

他举起谢渊密信,继续道:“谢太保更言‘立君可,但需明诏:一、遥尊上皇为太上皇,新君以弟侍兄,绝无夺位之心;二、设‘北伐督府’,以新君为督,臣为副,楚王殿下监军,统筹京师、江南军,誓救上皇归;三、遣死士入瓦剌,通上皇消息,令其知大吴未弃,安心待援’——此三策,既稳社稷,又全忠孝,何乐而不为?”

李嵩脸色铁青,仍强辩:“太傅此言,乃书生意气!

瓦剌岂会因一纸诏书便不杀上皇?若北伐兵败,新君威望扫地,江南必乱,社稷更危!”

刑部尚书立刻附和:“祖制无‘新君救上皇’之例,若擅设‘北伐督府’,乃违祖制,臣请太傅三思!”

太子太傅冷笑一声,走到案前,翻开《大吴祖制录》,指着其中一页:“李尚书、刑部尚书可曾记得,元兴帝永乐三年,成祖兄(原太子)蒙尘于漠北,成祖立为监国,即刻设‘北伐督府’,亲为督,率师救兄,终迎兄归——此乃祖制!

今谢太保之策,正是仿元兴帝故事,何谈违制?”

他转向李嵩,语气更冷:“至于‘北伐兵败’,李尚书怕是忘了,谢太保守安定门,以残军抵瓦剌十万铁骑,至今未破,此乃将才;楚王殿下久在边地,熟谙军务,监军可保军纪——如此配置,何来‘兵败’之虞?倒是李尚书,前日玄夜卫密报,令郎在江南粮铺囤积粮食,待价而沽,若北伐需借粮,令郎恐不愿吧?”

李嵩听得“令郎囤积粮食”

几字,像被热油泼了面门,身子猛地一震,往后踉跄半步,后腰重重撞在殿阶的白玉栏杆上,出“咚”

的闷响。

他右手死死攥住绯色官袍的下摆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,连腰间的玉带都绷得紧,玉扣碰撞着出细碎的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