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3章 南京议立定乾坤太傅忠言破佞论(1 / 6)

卷语

《大吴帝纪?德佑卷》载:“帝桓被俘瓦剌,漠北音信隔绝,瓦剌太师也先挟帝逼边卫降,京师震动,南京百官聚议,欲立亲王监国以稳社稷。

吏部尚书李嵩等奏请成王萧栎监国,称‘遵元兴帝祖制,帝被俘则亲王摄政’;太子太傅独力反驳,力主‘立萧栎为帝,以长君镇国,破瓦剌挟帝之谋’。

时南京暗流汹涌,李嵩党羽私通瓦剌细作,欲借监国之名控朝政;太子太傅以‘社稷为重’据理力争,终使议立之事暂定,然权力博弈之局,已现端倪。”

今唯述南京议立半日始末,不涉旁支,以细节显百官之私、太傅之忠、萧栎之困,补“大吴危局立君”

历史闭环之缺。

金陵殿内议安危,监国登基两派危。

不是太傅争立帝,瓦剌怎破挟君威?

祖制难拘危局变,群臣各抱腹心谋。

若教监国成权柄,社稷焉能免覆舟?

南京议立定乾坤,太傅忠言破佞论。

若使监国成傀儡,江山早已属瓦剌。

新帝临危担社稷,老臣沥血护邦家。

他年若记中兴业,当忆金陵半日哗。

奉天殿偏殿的烛火燃得正旺,烛油顺着黄铜烛台淌下,积成蜿蜒的蜡痕,像极了殿内盘根错节的权力纠葛。

殿内聚着南京六部九卿、宗室亲王,连廊下都站满了玄夜卫,气氛沉得能拧出水来——案上摊着三道急报:最上面是大同卫守将的血书,“瓦剌太师也先挟上皇至城下,逼开城,否则‘屠城三日,辱上皇以儆天下’”

,字迹洇着暗红,显是写时伤未愈;中间是京师递来的军报,“谢太保率京营守安定门,瓦剌每日攻城,士卒伤亡逾千,粮饷仅够支撑十日”

;最下面是玄夜卫南京司的密探报,“瓦剌细作在南京散布‘上皇已降瓦剌’谣言,百姓多有惶恐”

太子太傅身着绯色官袍,坐在殿角的紫檀椅上,指尖反复摩挲着腰间的“辅弼”

玉带——那是永熙帝亲赐,玉带扣上刻着“社稷为重”

四字,此刻硌得他掌心疼。

他抬眼望向殿中,成王萧栎端坐在临时设的楠木座上,脸色比案上的宣纸还白,双手攥着藏青色袍角,指节泛白,显是被“议立”

二字压得喘不过气。

廊下忽然传来脚步声,玄夜卫南京司指挥使引着一名身着残破铁甲的将领进来,铁甲肩甲处有个箭洞,边缘还沾着干涸的血渍,将领单膝跪地,声音带着战场的沙哑:“末将乃安定门守将,谢太保旧部,奉太保之命,携密信赴南京,呈诸位大人!”

百官哗然——谢渊远在京师,竟能遣旧部突破瓦剌防线,递信南京,可见京师仍有战力。

太子太傅立刻起身,快步走到将领面前,接过密信:信封是京师御史台专用的牛皮封,盖着谢渊的“太保兼御史大夫”

印,封口的蜡痕完好,显是未被拆阅。

他回到殿中,当着百官的面拆开,粗麻纸上是谢渊的亲笔,字迹力透纸背,却比平日多了几分急促,开篇便亮明主张:“臣渊谨奏:瓦剌挟上皇逼降,非为破城,为乱大吴人心。

南京议立,臣不反对——然有二请:其一,立监国或新君,需明诏天下‘誓迎上皇归’,绝不可令瓦剌以为大吴弃帝,失天下心;其二,立君后,需即刻‘北伐诏’,令江南卫所兵驰援京师,臣愿统京师军,与南京军夹击瓦剌,必救上皇还朝。

若违此二请,臣虽死,不敢奉诏!”

“不敢奉诏”

四字,像道惊雷炸在殿中。

吏部尚书李嵩脸色骤变,立刻出列,绯色官袍的下摆扫过殿阶,躬身时腰间的玉带叮当作响,语气带着刻意的斥责:“谢太保远在京师,不知南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