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语
《大吴史?纪事本末?德佑西直门之陷》载:“瓦剌太师也先既知和议被拒,复探得西直门城防有隙——工部侍郎周瑞(正三品)前番验收时,匿‘箭楼木梁朽坏、火炮铸工粗劣’之实;镇刑司旧吏刘安(从六品)受石崇(从二品,镇刑司副提督)余党指使,私送西直门布防图与瓦剌,标注‘西北角楼守军仅八十人,木梁可轰’。
西直门守将、从三品宣府卫副总兵赵承(时署西直门防务)率卒千余拒敌,然粮饷被户部旧吏拖延(刘焕余党所为),士卒日食仅半瓢粥;火炮三炸膛,伤卒二十余。
瓦剌以红夷炮轰西北角楼,朽梁崩坍,刘安复开侧门迎敌,城破。
赵承力战不支,拔剑自刎于城楼,曰‘臣无颜见陛下与谢太保’。
瓦剌万骑涌入,焚屋屠戮,京师火光冲天,百姓死者逾万。
太保谢渊(正一品,兼兵部尚书)闻报,急调京营卒驰援,途遇瓦剌游骑袭扰,至时西直门已陷。
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(从二品)侦得:刑部尚书马昂(正二品)收受刘安贿银五十两,拖延审理‘镇刑司旧吏通敌’案,致刘安漏网;户部郎中王述(正五品)私扣西直门粮饷五千石,转卖得银,致士卒饥疲。
史臣曰:‘西直门之陷,非独胡贼势众,实因内奸未除、官官相护——周瑞匿弊、马昂纵奸、王述贪粮,三恶相济,终致忠将殉国、京师蒙难。
然赵承之忠、谢渊之勇、百姓之抗,亦显大吴不亡之基。
’”
《玄夜卫档?西直门失陷录》补:“赵承自刎时,铠甲染血如浸,剑插城楼柱上,尸身三日不倒;瓦剌焚城时,百姓或持菜刀、或举扁担抗敌,老幼妇孺死者,多抱‘大吴社稷’木牌,惨不忍睹。
秦飞后续擒刘安、王述,审出二人与马昂、石崇余党往来密信,帝命将马昂革职下狱,与刘、王同论斩。”
西直门高朔气寒,胡尘压城白日残。
吏匿城瑕欺上听,奸通敌图引胡欢。
守将力战粮先竭,炮裂炸膛卒尽难。
一剑自刎明臣节,血溅城楼染木栏。
轰雷裂石角楼崩,侧门忽启贼骑冲。
甲碎犹挥刀拒敌,骨摧仍抱柱呼忠。
火光映夜焚街巷,哭声彻里满烽烟。
官纵奸邪贪贿赂,吏私扣饷饿军颜。
良将驰援恨路迟,缇骑捕佞誓追疑。
百姓持锄争抗敌,稚子抱牌死不离。
忠骨未寒魂护土,奸邪落网罪难辞。
至今西直门前月,犹照当年血浸旗。
西直门殉国义士墓志铭
西直门,大吴京畿之藩垣也。
德佑之季,胡尘骤起,朔风卷地,日翳天昏。
城瑕不葺,奸吏匿其弊;敌图私献,宵小引其锋。
守将登陴,沥血拒敌:粮馈先竭,士卒腹枵以战;炮冶粗劣,火裂膛崩而伤。
众寡势殊,援师未及,守将乃拔剑自刎,殉节明志,血泚城楼,木栏为赤——非不能走,恐负社稷;非不敢生,愧对黎元。
胡骑既入,屠掠街巷,焚屋烬垣,烽烟蔽夜。
稚子号啼,老弱委地,哭声彻里,天地为愁。
然奸邪者犹逞其私:贪僚纵佞,受赂而庇通敌之徒;猾吏扣饷,肥己而饿卫国之师。
民虽弱,持锄挺梃以抗;士虽疲,裂甲挥刀而前。
稚子抱“守土”
之牌,死不离巷;老叟操锈钝之器,誓与城存。
及良弼驰援,恨路远而时迟;缇骑捕佞,誓穷奸而必究。
忠骨未寒,魂绕故垒;奸邪落网,罪有攸归。
后收殉国者之骸,瘗于门侧,名曰“义士墓”
。
春草年年复绿,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