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道:“陈将军,这些堡寨修好了,能挡住瓦剌的进攻,你们守边更安全。”
陈安道:“多谢周侍郎!
有这些工事,再加上咱们的兵卒,瓦剌再也不敢来犯了!”
周显(从一品玄夜卫指挥使)完善玄夜卫制度:“玄夜卫探案,需双人记录,证据需三人核验,防止伪造;暗探若与奸佞勾结,斩立决!”
秦飞道:“周指挥使,这样能防止玄夜卫内部出问题,石迁的事再也不会生了。”
周显点头:“玄夜卫是陛下的耳目,必须干净可靠,才能查奸佞,护京师。”
京师国子监的学子们写文章歌颂萧桓“除奸佞、安边地”
,还把文章刻在石碑上,立在国子监门前。
国子祭酒(从四品)对学子们说:“陛下英明,忠臣得力,咱们才能有今日的安稳——你们日后为官,也要像谢太保、郑御史那样,忠君爱国,清正廉洁。”
学子们齐声喊:“忠君爱国,清正廉洁!”
京郊秋粮丰收,户部收购秋粮十万石,一部分补充京师粮仓,一部分运去边地。
陈忠奏报萧桓:“陛下,今年秋粮丰收,军粮充足,九边和京师的兵卒,明年都能吃饱饭了!”
萧桓笑着说:“好!
陈尚书,你要管好粮仓,别让粮受潮、别让鼠咬,确保军粮万无一失。”
陈忠躬身:“臣遵旨!”
谢渊命边军加强演练,大同卫、宣府卫定期举行联合军演,练“骑兵突袭”
“火器防御”
等战法。
陈安对兵卒们说:“咱们要练强本事,就算瓦剌来犯,也能把他们打回去!”
兵卒们练得热火朝天,箭声“嗖嗖”
,火器声“轰轰”
,在边地的秋日里,透着几分威严。
李嵩组织全国官员考核,将“是否与旧党有牵连”
“是否清正廉洁”
作为重要标准,优者升阶,劣者罢黜。
张文(正三品吏部侍郎)道:“李尚书,这次考核后,官场更清明了,再也没人敢像石迁那样谋私通敌了。”
李嵩点头:“是啊,只有吏治清明,才能让百姓安乐,江山稳固。”
谢渊撰写《大吴边防录》,详细记载边地防务、粮饷管理、兵卒训练之法,奏请萧桓颁行九边。
录中写道:“边防之要,在除奸、在足粮、在强兵。
奸除则防务无内患,粮足则兵卒无饥寒,兵强则边地无外忧。”
萧桓命内阁将《边防录》抄送六部九边,令“边将研习,仿此之法,固边地防务”
。
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,街上挂满红灯笼,孩子们提着灯笼跑,商贩们吆喝着卖货,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,聊起石迁伏诛的事,都笑着说:“陛下英明,谢太保忠良,咱们才能过安稳日子!”
朱红的宫墙下,孩童提着纸灯追逐,灯笼上“除奸安邦”
的字样在风中轻晃;街边的商贩吆喝着“热粥暖饼”
,老人们围坐在茶摊前,念叨着去年夏那场惊心动魄的朝堂激愤——那时石迁通敌的阴霾压在京师上空,如今却只剩碑前袅袅的香火,和边地传来的平安驿报。
御书房的窗棂透进晨光,萧桓握着朱笔,案上摊着三份文书:一份是大同卫递来的陈安遗孤的履历,墨迹还新;一份是郑恒整理的御史台弹劾线索簿,边角已被翻得微卷;还有一份是秦飞奏报的镇刑司改隶章程,字里行间透着严谨。
他想起去年夏,郑恒等御史捧着密信残片在太和殿叩,谢渊立在殿中神色沉静却字字铿锵,秦飞递上勘验证据时眼底的凛然,那些画面仍清晰如昨。
“不能让忠良寒心,更不能让奸佞再扰社稷。”
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