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请定死守京师疏(2 / 4)

安,生则家国危”

也。

今边民捐粮以助战,壮勇投军以护家,玄夜卫捕奸以清内,九边援兵星夜赴援——大同卫指挥使王三,遣副将李默领三千兵,携火炮十门,已于廿二日午时抵通州;宣府卫指挥使陈安(陈烈之子),携父之断矛,率五千援兵,廿四日辰时即至京师,途次誓曰“父死国,子继志,不守住京师,无颜见父于地下”

此皆天助大吴,民心可用之兆也。

臣若倡“避”

,何以对岳、陈二将之忠魂?何以对张阿公、刘氏之赤诚?何以对李默、陈安之效命?

其一曰固民心以作城防。

夫民心者,守城之根本也,民心固则城防固,民心散则城防溃。

臣请陛下即日临午门,下“死守京师”

之诏,布告全城:一者明仓粮之实,言“京师存粮八万石,足支三月,边民续捐者日增”

,释百姓“粮尽”

之疑;二者明援兵之期,言“大同、宣府援兵已至,九边余兵陆续赴援”

,释百姓“孤军”

之惧;三者明奖惩之制,言“凡助守城者,战后免徭役三年;凡通敌者,无论官民,诛其三族”

,激百姓“护家”

之心。

臣昨日巡城,见德胜门内有民妇数十,聚于巷口缝补甲胄;东直门内有工匠百余人,昼夜打造刀斧——此非官府所逼,乃百姓自为之。

若陛下下死守之诏,民心必益固,壮勇必益奋,虽瓦剌五万骑,亦难敌万众一心之壁垒。

昔神武帝取金陵,民献粮者十之八九,故能以弱胜强;今京师民心若此,弃之则为敌资,用之则为金城,陛下当善用之。

其二曰足粮饷以养兵力。

粮饷者,兵之命脉也,无粮则兵溃,无饷则兵散。

臣已与户部尚书刘焕、玄夜卫粮监御史周康定三事:一者核粮,令周康率玄夜卫卒,每日辰时盘点京师东、西二仓及通州仓粮,将耗粮、存粮之数,缮写黄册,午后递御书房,陛下可随时查阅,防私改、防侵耗;二者运粮,令刘焕调民夫三千,由玄夜卫卒护送,每日自通州运粮五千石入京师,储于近城仓廒,便于守城兵卒取用;三者筹饷,令户部提京师内库银五万两,工部造“守城赏银”

牌千面,凡斩敌一级者,赏银五两、赏牌一面,战后凭牌授官或免徭。

臣昨日至京师东仓,见民夫正运粮入仓,老卒李福领十余人查验粮质,曰“此粮干洁,可支三月”

;至户部,见刘焕正督粮科重造清册,每页皆盖“户部印”

与“玄夜卫监粮印”

双印,曰“再不敢有半分虚数”

粮饷既足,兵卒无饥寒之忧,方能专心守城,此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

之古训也。

其三曰练兵力以御强敌。

新募之兵虽有死战之心,然需简练以成劲旅;援兵虽至,需调度以成犄角。

臣拟分三事行之:一者分兵守险,京师九门,西直门、卢沟桥为瓦剌必攻之地——西直门驻兵八千,以陈安为将,设箭楼十二座、瓮城三座,掘陷马坑百个,埋拒马桩千根;卢沟桥驻兵六千,以李默为将,于桥两侧筑土台,架火炮十门,桥下系铁索,防瓦剌骑兵冲桥;其余七门,各驻兵三千,由京营旧将统领,互相策应,瓦剌若攻一门,他门可遣兵援之,无“孤军被围”

之患。

二者简练新兵,令京营旧将分领壮勇:善射者教以“步弓三连射”

之法,每日辰时练,午时验,三日内中靶者逾两千;善搏者教以“短刃刺马腹”

之技,选身强体壮者五百,编为“破骑队”

,专斩瓦剌马足;善筑者教以“修补城垣”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