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语
《大吴史?礼志》载:"
德佑十四年正月十五,上元节,帝萧桓于文华殿设宴,召文武三品以上官。
时兵部尚书谢渊、辅李嵩、镇刑司指挥使李谟等皆至,独宣府卫总兵岳峰未得召——按制,边镇总兵遇庆典例有赐宴,岳峰戍边十载,此为次缺席。
席间议边镇事,嵩奏曰:宣府卫总兵岳峰久掌兵权,部曲私附,今大同卫新破,宜换帅以安边圉,臣荐辽东都司赵能代之。
渊厉声驳曰:岳峰斩北元使者、裂劝降书,忠节昭然,若无故易帅,恐寒边军之心!
二人争执三刻,引群臣附议,或左或右,殿内哗然。
帝始终默然,仅于案头批注《边镇图》,至散宴未一言。
时人窃议,帝之沉默,盖疑岳峰而未决也。
"
文华殿里烛摇红,水晶帘外雪初融。
玉盏斜倾驼峰腻,金盘高垒炙羊浓。
独缺边关征戍将,铁甲犹寒宣府东。
偏多朝阙是非风,换帅议生满座讧。
凤笙才歇羯鼓急,刀兵语杂管弦中。
琥珀杯空人未醉,谢郎拍栏气填胸。
谁识君王宴罢后,案头犹压岳侯功。
旧折堆里寻征西,朱笔悬而墨未浓。
正月十五上元节的文华殿,檐角的琉璃灯映着漫天飞雪,雪粒打在窗棂上沙沙作响,像无数细碎的玉屑在叩门。
鎏金铜炉里燃着西域进贡的安息香,三股烟缕顺着龙纹梁柱盘旋而上,在藻井处凝成一团薄雾,与殿外飘入的雪气撞个满怀,散出清冽中带着馥郁的异香。
萧桓坐在紫檀木御座上,明黄色龙袍的十二章纹在烛火下泛着暗光——日月星辰纹的金线绣得极密,晃动间仿佛真有光影流转。
他左手拇指摩挲着腰间的白玉带钩,边缘已被摩挲得温润。
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时,他的视线在每个人的朝服补子上稍作停留:李嵩的仙鹤补子沾着些许酒渍,谢渊的狮子补子袖口处洇着暗红——那是药膏混着血的颜色。
这目光像在清点棋盘上的棋子,却迟迟未落定在哪一颗。
他端起白玉酒杯,杯壁薄如蝉翼,映得烛火在酒液里碎成点点金鳞。
一片朱砂梅的花瓣浮在酒面,是李德全半个时辰前让人从御花园折来的,花瓣边缘还带着冰晶,浸在温热的酒里慢慢舒展,像团将融未融的雪。
"
今日是上元,"
萧桓的声音比殿外的雪更轻,却清晰地落在每个人耳中,"
不谈边事,只说家常。
"
话虽如此,李嵩的目光却总往兵部尚书的席位瞟。
他的手指在象牙箸上绕着圈,那箸尾刻着的"
文渊阁"
小印被摩挲得亮。
谢渊的朝服袖口缠着半旧的青布,药膏从布里渗出来,在深蓝的缎面上洇出浅黄的痕——那是三日前在金水桥被缇骑用铁棍打伤的旧伤,此刻正随着他握杯的动作隐隐作痛。
他捧着酒杯出神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,仿佛殿外的风雪都凝在他紧锁的眉峰里,化作化不开的霜。
宴席上的驼峰羹冒着热气,银匙探进去时,能看见碗底沉着的枸杞与桂圆,甜香混着肉香漫开来。
旁边银盘里的炙羊肉油光亮,撒着的孜然粒在烛火下闪着细碎的光,可满殿官员谁都没心思细品。
坐在末席的户部主事偷偷用帕子擦着汗,他今早刚核过宣府卫的粮账,镇刑司送来的册子与边军报的数目差着三千石,此刻正怕被李嵩点名问话。
李德全站在殿角的铜鹤灯旁,看似打哈欠,眼角的余光却没离开李嵩。
他袖中藏着今早李嵩递的密折,折子里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