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o9章 京营铁骑踏冰来犹带长安酒气回(6 / 6)

伤还在渗血,却挺得笔直。

他突然明白,自己缺的从来不是兵权,是岳峰身上那点沉甸甸的东西——比黄金更重,比性命更烈。

片尾

《大吴史?郭英传》载:"

德佑十三年京营观望事,帝虽未深究其罪,然京营与边镇隔阂自此始。

郭英后迁兵部尚书,每阅宣府卫伤亡册,必抚案长叹。

也先再犯时,岳峰自筹乡勇拒敌,捷报至京,英执疏流涕曰:若当日早援兵,何至折损如许忠魂?其晚年总领兵部,凡边将请饷,皆力主,盖深悔前事也。

"

"

卷尾

京营观望一案,看似郭英一人之迟滞,实则牵出中枢与边镇之痼疾。

郭英之迁延,半因李嵩授意,半缘私念作祟——既贪"

勤王"

之功,又畏岳峰功高,更念及与李达私分军饷之约,是以将边地生死视作棋局筹码。

李嵩之阻挠,则藏揽权深意:边军困则需仰仗中枢,京营纵则可挟制边将,此等算计,早已将疆土安危抛诸脑后。

岳峰血印调兵,非为争兵权,实乃争士卒生机;谢渊持宪弹劾,非为攻讦同僚,实乃守律法底线。

萧桓之犹豫,既有对"

边将擅权"

的戒惧(魏王萧烈旧事犹在案牍),亦有对"

内帑空耗"

的忧虑,帝王权衡之难,在风雪围城的七日内尽显无遗。

然终观全局,岳峰破阵后未究郭英之过,唯问"

城上血痕何时能愈"

;郭英虽贪鄙,晚年犹知补过;谢渊始终以律法为尺,不涉党争。

可见大吴虽有积弊,忠勇之气未绝。

史官曰:"

兵事之要,不在甲坚马壮,而在上下相孚。

京营与边军,犹车之两轮,轮不同心,则车必倾颓。

德佑之冬,一轮停滞,一轮独转,幸赖岳峰等辈以血肉为轴,方得不覆。

后世治国者当鉴:防边将权重,莫若明赏罚;防京营骄惰,莫若严军纪。

去私心,存公义,斯为固边之本。

"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