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1章 驿马毙途冰溅血将军援笔泪沾髭(3 / 4)

卷着呜咽声拍打窗纸,像是北境阵亡将士的魂魄在哭诉。

萧桓盯着舆图上“大同卫至京师八百余里”

的标记,指腹一遍遍摩挲着沿途的驿站——八百里加急跑了三天,援兵就算此刻出,快马加鞭也需五日才能到,可周昂的急报明明白白写着“粮尽矢绝,城破在即”

,大同卫的弟兄们能在冰天雪地里撑过五日吗?

“传旨!”

萧桓猛地起身,龙袍下摆扫过御案,案上的笔洗“哗啦”

翻倒,清水泼在舆图上,在“大同卫”

三个字上晕开一片深色,“五军都督府即刻调京营三万精锐,选最壮的战马,配最好的甲胄,由威远伯李穆统领!

玄夜卫指挥使沈炼率缇骑五百先行,带足火箭火药,务必五日之内抵达大同卫城下!”

他的目光扫过户部送来的粮册,声音愈沉厉:“粮草由户部直运,从京师内帑先拨十万石,命沿途驿站‘人歇马不歇’,每五十里换马,每百里设暖汤点,谁敢延误军情,就地斩立决,级传示各驿!”

内侍捧着圣旨刚要退下,萧桓又道:“取都察院印来!”

他从龙案抽屉取出那枚鎏金铜印,印柄上的“都察院印”

四字在烛火下闪着冷光,“再拟一道旨意,命谢渊即刻携印奔赴宣府卫,查三件事:一查云州遇袭为何边报迟滞三日,是谁扣了急报;二查粮道为何一触即断,是不是有官员通敌卖粮,或是克扣军饷;三查居庸关千户张成验勘合延误之罪,审出幕后主使!”

他将铜印重重按在圣旨上,印泥鲜红如血:“告诉谢渊,凡牵涉官员,无论勋贵平民,不必请旨,当场锁拿!

玄夜卫缇骑听他调遣,必要时可调动宣府卫边军,朕给他撑腰!”

烛火在萧桓眼中跳动,映着舆图上蜿蜒的边境线,那线外是呼啸的风雪与铁骑,线内是嗷嗷待哺的孤城——这场仗,不仅要打退北元的铁骑,更要撕开朝堂上盘根错节的黑幕。

谢渊前日刚从大同卫查粮饷回京,那份奏报还压在御案的镇纸下,边角因频繁翻阅微微卷起。

萧桓伸手抽出奏报,泛黄的麻纸上,谢渊的字迹工整如刀刻,在“边军箭矢仅存三成,甲胄破损者过半”

处,用朱笔重重画了道波浪线,旁边批注:“臣亲验库房,矢杆多虫蛀,甲胄无完整者十之六,恳请户部年内补拨箭矢五万支、甲胄两千副,迟则恐误战事。”

墨迹已干,却透着彼时的焦急。

萧桓想起当时看奏报时,户部尚书正跪在阶下哭穷,说“南疆赈灾刚拨三十万两,实在腾不出余钱”

,他便想着年后春耕结束,从漕粮盈余里匀出款项,没承想这“等得起”

的念头,竟成了此刻剜心的悔。

奏报末尾,谢渊用小字批注:“宣府卫同知赵显似与北元部落有私贸,臣查得近三月粮车过境,每车短少五石,问则以‘雪天损耗’搪塞,已命玄夜卫缇骑暗查其往来账目。”

“赵显……”

萧桓念着这个名字,指尖点在舆图上的宣府卫,那里正是大同卫粮道的咽喉。

北元铁骑能精准截断粮道,边报能迟滞三日,绝不是“延误”

二字能解释的。

他忽然想起周昂去年述职时的模样,那武将跪在丹陛上,甲胄上还沾着北境的沙砾与霜花,声音洪亮如钟:“陛下放心,大同卫的弟兄们就算冻成冰雕,手里的矛也绝不会弯,定不让北元踏过城墙一步!”

可现在,冰雕未化,铁骑已至。

萧桓仿佛能看见城墙上那些攥着断矛的身影,他们的甲胄裂着口子,露出冻得青紫的皮肉,却仍死死盯着城下的狼烟,目光一次次望向南方——那是京师的方向,是他们盼援兵的方向。

李德全捧着圣旨退下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