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9章 御苑冬深雪未消军册重翻忆迢迢(1 / 5)

《大吴史?德佑本纪》载:“帝萧桓御书房展《九边军册》,见‘大同卫能战者三万,甲胄完好率九成;宣府粮仓储粮八十万石,账实相符;九边烽燧传讯无迟漏’,顾谓风宪司谢渊曰:‘昔年亲征德胜门,九死一生,今见此册,方知亲征得值。

’渊对曰:‘非亲征不能振军威,非革新不能固边防,陛下之明,臣之幸也。

’史称‘帝之回望,非独忆战功,实感中兴之不易;臣之对答,非仅颂圣德,亦明君臣相得之难’。”

御苑冬深雪未消,军册重翻忆迢迢。

德胜门曾惊矢雨,大同卫已列枪刀。

仓廪实因新政力,甲胄坚赖老臣劳。

莫叹中兴多险阻,回看龙迹印青霄。

京师落了第一场雪,御书房的炭火烧得正旺,龙涎香在暖阁中弥漫。

萧桓披着狐裘,坐在铺着软垫的龙椅上,手中捧着刚送来的《九边军册》,鎏金镇纸压着册页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九边的军事实力。

“大同卫能战者三万……”

他指尖划过墨迹未干的数字,声音带着一丝沙哑,“德佑二十二年亲征时,大同卫能战的不足五千,甲胄十副有九副是破的,粮仓里搜不出十石好粮。”

谢渊立于阶下,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,想起那年德胜门血战,士兵光着膀子拼杀的惨状,喉结动了动:“陛下亲冒矢石,斩将夺旗,才稳住军心,否则边军早已溃散。”

军册翻过一页,“宣府粮仓储粮八十万石”

的字样刺眼夺目,旁注“玄夜卫与边军共盘,无掺沙短秤”

萧桓想起当年查抄李穆党羽时,从宣府粮官家中搜出的“掺沙账本”

,气得将册子往案上一拍:“那群蛀虫!

当年边军吃着带沙土的粮食打仗,他们却在家中囤积精米!”

谢渊躬身递上玄夜卫的《督查月报》:“陛下息怒。

如今九边军仓设‘军民共监’制,每石粮食都有士兵、军属、玄夜卫三方签字,去年查处的粮贪不足十起,较往年降了九成。”

他翻开月报,指着“大同卫新造火炮五十门,射程逾三里”

的记录,“这些火炮,都是用亲征后缴获的叛军铁器熔铸的。”

萧桓缓缓放下军册,腰间的玉带随着起身的动作轻响一声。

他走到挂在北墙的《德胜门之战图》前,图轴因常年展卷已有些磨损,边角用锦缎仔细包缝过。

烛火跳动着,将他的身影投在图上,与当年亲率京营死守的阵地红圈重叠。

他伸出手指,指尖轻轻按在图中德胜门瓮城的缺口处,那里的墨迹因反复指点已有些模糊。

叛军的云梯都架到了这瓮城上。”

萧桓的声音带着岁月磨出的沙哑,目光落在图中密密麻麻的箭矢标记上,“镇刑司指挥使王显那会儿掌着京营粮饷,前线士兵三天没见着干粮,他府里却堆着从军仓偷运的精米,连账册都懒得做假,只在‘损耗’栏里写‘遇雨霉变’四个字。”

他指尖微微用力,按得图轴轻颤,“满朝文武在文华殿议事,英国公张懋拄着拐杖哭,说‘京营兵甲朽敝,十兵九空,不如开城议和,给叛军封个王爵,保一时平安’。”

谢渊立于阶下,望着图中那道缺口,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。

当年厮杀的呐喊、箭羽破空的锐响仿佛还在耳畔,他甚至能想起那时空气中弥漫的血腥气与硝烟味。

“臣记得那日风急,陛下亲登城楼督战,甲胄上的霜花结了又化。”

他声音微颤,眼角的皱纹在烛火下更显深刻,“叛军第一波攻城时,一支流矢擦着陛下肩头飞过,带起的血珠溅在城砖上,很快冻成了暗红的冰碴。

可陛下反手拔下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