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2章 幸有宸衷能烛照不教奸计误苍生(1 / 6)

《大吴会典?亲征规制》载:“凡天子亲征,需‘太庙祭告,布告天下’,命太子监国,择宗室辅政。

行军则设‘中军大营’,以勋贵为‘中军护卫’,文臣为‘赞画军务’,武将为‘先锋官’。

亲征之令需经‘内阁票拟、司礼监批红’,若遇急险,可由皇帝‘手谕’先行,后补程序。

朝臣不得无故阻谏,然确有‘君危国殆’之由,可‘死谏’。

武将代帝出征者,需‘持节钺,佩镇国印’,由兵部、吏部联合核查履历,确无贪腐、失机之过方可受命。”

边尘未靖议亲征,权臣私计暗滋生。

妄阻龙旗辞险地,力推驽马掌雄兵。

密奏巧言遮祸心,忠言沥血辩清明。

幸有宸衷能烛照,不教奸计误苍生。

德佑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二,京师的寒风比往日更烈,吹得宫墙下的老槐树呜呜作响。

自居庸关急报传来后,朝堂上下人心惶惶,连街面上的商铺都早早关了门,唯有巡城的兵丁踩着薄冰往来巡逻,甲胄碰撞声在寂静的街巷里格外清晰。

御书房内,萧桓彻夜未眠,案上堆着的军情简报已有半尺高,最上面那本标注着“大同卫残部动向”

的册子,边角已被他的指尖捻得起了毛边。

“陛下,天快亮了,您歇片刻吧。”

李德全端着参汤进来,见皇帝眼下的青黑,声音里满是担忧。

案上的烛火忽明忽暗,将萧桓疲惫却锐利的眼神照得格外清晰,他正对着一幅《北疆布防图》沉思,手指在“宣府”

与“居庸关”

之间反复滑动。

“歇不得。”

萧桓头也未抬,声音带着彻夜未眠的沙哑,“周骥虽守住了居庸关,但北元主力未损,随时可能反扑。

大同卫的残部还在山里打游击,粮草快断了,若不尽快驰援,怕是要全军覆没。”

他顿了顿,指尖重重戳在地图上的“京师”

二字,“朕在想,要不要亲率京营精锐,北上督战。”

李德全手中的参汤险些洒出来,连忙劝阻:“陛下万万不可!

龙体千金之躯,怎能亲赴险地?再说朝堂离不开您主持大局啊!”

萧桓没有答话,只是将目光投向窗外,天边已泛起鱼肚白,可他心中的阴霾却丝毫未散。

他知道,亲征的念头一旦传出,朝堂上必定又是一番风波——那些养尊处优的勋贵,怕是第一个要跳出来反对。

果不其然,清晨的朝会上,当萧桓透露出“欲亲赴居庸关督战”

的想法时,殿内顿时一片哗然。

定国公徐昌拄着拐杖出列,老泪纵横:“陛下,万万不可!

太祖皇帝定下‘天子守国门’的祖制,是让陛下坐镇京师,而非亲冒矢石!

您若有闪失,国本动摇,北元更会趁虚而入啊!”

几位老臣纷纷附和,兵部尚书岳峰却上前一步:“陛下亲征可振军心,但需选良将辅弼,确保万无一失。

臣以为可命宣府总兵杨洪为先锋,再调蓟州、辽东兵马为后援,形成合围之势。”

他话锋一转,语气凝重,“只是京营需留足兵力守京师,亲征之师不宜过多,五千精锐足矣。”

萧桓点头,正要说话,却见吏部侍郎张谦眼神闪烁,似有话要说,却又碍于场合不敢开口。

散朝后,萧桓刚回到御书房,镇刑司提督王林就捧着一本密奏求见,那暗红色的封皮上,印着“镇刑司密呈”

的火漆印,在晨光中透着几分诡异。

王林进殿时,脚步轻得像猫,他躬身行礼的幅度恰到好处,既显恭敬又不失镇刑司提督的威仪。

此人平日里总挂着温和的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