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1章 莫叹安危悬一线丹心可挽国狂澜(1 / 4)

《大吴会典?京畿防务规制》载:“居庸关系‘京师北门’,需‘常驻兵力两万,烽火台十二座’,守将由‘总兵官’担任,持‘镇国将军印’,可调动周边三卫兵马。

关城设‘粮草司’‘军械库’,储备可供三月之需的粮草、弓弩、火药,由兵部武库司每季度核查。

遇敌军距关百里,需‘六百里加急’报京师,注明‘敌军数量、行军路线、我军战备’,延误者以‘通敌’论罪。

胡尘滚滚近雄关,急报飞驰入帝阍。

主战声嘶催甲胄,主迁语怯议迁都。

朝堂暗藏私谋险,边将孤忠血未寒。

莫叹安危悬一线,丹心可挽国狂澜。

德佑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,宣府到京师的驿道上,信使的马蹄踏碎了薄冰,溅起的雪沫沾满了驿马的鬃毛。

那封插着三根鸡毛的急报被油纸裹了三层,却仍挡不住沿途的风雪,边角已被冻得硬,上面“居庸关总兵官”

的印信在颠簸中微微模糊。

午时三刻,急报终于送抵紫宸殿,内侍跪在地上,双手高举的托盘还在颤。

萧桓正对着北疆地图沉思,案上的烛火忽明忽暗,将“居庸关”

三个字照得格外清晰。

当他接过急报,指尖触到那冰凉的油纸时,心中已升起不祥的预感。

展开信纸,“北元太师也先破大同左、右军寨后,挥师东进,距居庸关仅百里”

的字样像冰锥刺入眼帘,墨迹因信使的急喘而微微晕染,却字字千钧。

“传旨,即刻召集群臣议事!”

萧桓将急报拍在案上,信纸的褶皱里还夹着驿道的冰碴,“告诉他们,居庸关若失,京师便是下一个战场!”

未时三刻的紫宸殿,烛火被穿堂风搅得剧烈摇晃,将文武百官的影子投在朱红柱上,忽明忽暗如鬼魅。

靴底踩在金砖上的轻响杂乱无章,往日整齐的班次此刻有些散乱,连最前排的勋贵都忍不住交头接耳,指尖无意识地绞着朝服玉带,空气中弥漫着掩饰不住的慌乱。

定国公徐昌拄着龙头拐杖,杖底在金砖上顿出沉闷的声响,他刚从病榻被内侍架来,花白的胡须上还沾着药味,朝服的领口歪着,露出里面的素色中衣。

“陛下,”

他咳了两声,声音因年迈和病弱而沙哑,却仍透着老将的执拗,“居庸关是‘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’的雄关,关城高筑,山道险峻,可守不可攻!

当务之急是派京营精锐驰援,再调宣府总兵杨洪、大同余部从侧翼夹击,定能将北元挡在关外!”

他的拐杖重重一顿,杖头的金龙纹在烛火下闪着光:“老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,只要援军及时,居庸关绝无失守之理!”

话未说完,户部侍郎张谦突然出列,袍角扫过案边的铜鹤香炉,带起一阵香灰。

他素与京营勋贵往来密切,平日里总是一副温和模样,此刻却眉头紧锁,声音里带着刻意拔高的急促,像是急着表功:“定国公此言差矣!”

他上前一步,目光扫过殿中,故意加重语气:“北元铁骑破大同左、右军寨时势如破竹,守将李诚、王贵皆战死,三万边军都挡不住,居庸关仅两万守军怎能抵挡?更何况大同卫已失,居庸关成了孤关,粮草军械难以为继,守着也是白白送死!”

张谦的指尖在朝服玉带上来回摩挲,语气越恳切,却掩不住眼底的算计:“依臣看,不如暂迁南京,以避锋芒!

南京有长江天险,国库储备充足,待重整兵马、调集粮草,再挥师北伐不迟!

这才是保全社稷的权宜之计啊!”

“迁都?”

兵部尚书岳峰气得浑身抖,他猛地出列,朝服上绣的虎纹补子因激动而剧烈起伏,腰间的玉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