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1章 莫叹安危悬一线丹心可挽国狂澜(2 / 4)

带扣都险些崩开。

“张侍郎可知自己在说什么?”

他的声音洪亮如钟,震得殿梁上的积尘簌簌落下,“太祖皇帝萧武定都京师,就是为了‘天子守国门’,震慑北疆胡虏!

居庸关是京师的第一道屏障,丢了关城,北元骑兵三日便可兵临城下,到那时京师无险可守,迁都途中若遇追兵,国本何在?宗庙何在?”

岳峰指着殿外的方向,那里的宫墙上还刻着元兴帝亲题的“守土保民”

四个大字:“先皇曾说‘居庸关在,京师安’,你要陛下做弃城而逃的昏君吗?”

张谦冷笑一声,嘴角撇出讥讽的弧度,目光慢悠悠扫过殿中勋贵——那些伯爵、侯爵的子弟多在京营挂闲职,平日里养尊处优,最怕的就是赴边作战。

“岳尚书是站着说话不腰疼!”

他提高声音,字字戳向勋贵的软肋,“京营精锐多是勋贵子弟,平日里遛鸟斗鸡在行,谁愿去边关挨冻送死?再说国库空虚,上个月的军饷还是拆东墙补西墙才凑齐的,现在要调集粮草军械,拿什么去填这个窟窿?守得住吗?”

他话音刚落,立刻有几位与京营勋贵交好的官员出声附和。

礼部侍郎赵显出列道:“侍郎所言极是!

暂迁南京实为权宜之计,总比困守京师坐以待毙强!”

“是啊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!”

“迁都可保宗庙无虞,这才是头等大事!”

附和声此起彼伏,勋贵们的眼神纷纷动摇,连定国公徐昌都气得说不出话,只能拄着拐杖重重顿地,殿内的争论声越来越烈,烛火在众人的争执中剧烈摇曳,将这场关乎国本的争论映照得越焦灼。

萧桓的目光扫过附和迁都的官员,他们不是与京营勋贵交好,便是在京郊有大片田产,生怕战火波及自身。

“迁都?”

他拿起案上的《元兴帝北征实录》,那是先皇亲征北元的战史,“先皇元兴帝曾说‘居庸关在,京师安;居庸关失,国无宁日’。

你们要朕学吴哀帝弃城而逃,留下千古骂名吗?”

“陛下息怒!”

谢渊出列时,青袍带起一阵风,他手中捧着玄夜卫的密报,“玄夜卫查得,居庸关守将赵毅三日前就过‘敌军东进’的急报,却被兵部主事李昌扣下——李昌是张谦的门生,收了京营勋贵的‘孝敬’,说‘不过小股游骑,何必惊扰圣驾’!”

他展开密报,上面有李昌与张谦的书信残片:“直到今日敌军距关百里,赵毅杀了传信兵才将急报送出。

这不是敌军太猛,是咱们的官员在自毁长城!”

张谦的脸色瞬间涨红,他指着谢渊怒斥:“血口喷人!

李达扣报是个人行为,与我何干?与京营勋贵更是毫无关系!”

“毫无关系?”

谢渊冷笑,从袖中取出账册,“玄夜卫查到,张侍郎上月刚收了京营勋贵送来的‘古玉一匹’,价值三千两;李昌的钱庄账户上,有‘京营将领所赠’的五千两白银——你们扣压急报,就是想等居庸关失陷,再逼陛下迁都,好趁机把持朝政!”

殿内的空气瞬间凝固,勋贵们的目光齐刷刷投向张谦,他的膝盖一软,差点跪倒在地。

定国公徐昌连忙打圆场:“谢御史莫要小题大做,当务之急是议守关之策。

依老臣看,可派宁远伯石亨率京营一万驰援,再命赵毅死守三日,待援军抵达便可夹击。”

“石亨?”

谢渊立刻反驳,“此人上月在宣府‘巡边’时,私吞了三千套冬衣,导致士兵冻毙十余人,被玄夜卫弹劾在案。

让他驰援,怕是会把居庸关的粮草也吞了!

臣举荐副总兵周骥,他在大同卫与北元作战多年,熟悉敌军战法,且清廉刚正,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