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o章 莫言孤影难撑世总有丹心照九霄(1 / 4)

《大吴会典?都察院志》载:“都察院掌监察百官,辨明冤枉,提督各道,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。”

德佑二十八年冬,都察院衙门前的青石板路上,多了一块丈高的青石,石上刻着“谢青天”

三个大字,笔力遒劲,却无落款。

百姓言此石乃江南、湖广、陕西等地百姓自运来,历时三月,跋涉千里,只为感念左都御史谢渊五年来的清正廉明。

时人谓之“清风石”

,谓其“石在清风在,官清民心安”

德佑帝萧桓闻之,亲往都察院观石,见谢渊正躬身擦拭石上积雪,笑问:“五年清风,何以得此民心?”

谢渊答曰:“非臣之功,乃国法之威,民心之向,臣不过是守着规矩,不让清风被尘泥所掩。”

五年风霜御史袍,冰心一片对同僚。

官衙门前清风起,百姓心中公道高。

石上无名名自在,匾中多誉誉同昭。

莫言孤影难撑世,总有丹心照九霄。

京师大雪初霁,阳光透过云层洒下,将都察院门前的“清风石”

照得通体透亮。

左都御史谢渊穿着件半旧的青布官袍,正拿着麻布躬身擦拭石上的积雪,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。

石上“谢青天”

三个大字经过雪水浸润,愈清晰,每一笔都透着百姓的心意。

“大人,天这么冷,让小的来吧。”

书吏老王端着一盆温水过来,见谢渊的手指冻得通红,心疼道。

谢渊直起身,呵了呵冻僵的手,笑道:“没事,这点雪算什么。

这石头啊,得常擦,不然被灰尘盖了,清风就透不出来了。”

他望着石头,眼中带着温和的笑意,“你看这石缝里的草,去年冬天我以为它冻死了,开春竟又冒出绿芽,多有生机。”

老王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青石缝里果然钻出几株青草,在寒风中微微摇曳,透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。

“这都是托大人的福,这五年咱们都察院风气变了,百姓才敢这么亲近咱们。”

老王感慨道。

五年前谢渊刚任左都御史时,都察院可不是这样——那时的御史巡按,不少人借着巡查之名勒索地方,案卷积压如山,百姓告状无门,衙门前冷冷清清,连乞丐都不愿靠近。

谢渊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悠远的回忆,仿佛又站回了五年前那个暮春的清晨。

他刚卸任湖广巡按,捧着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任命文书,推开衙署那扇沉重的朱漆大门时,迎面而来的不是官署应有的肃静,而是一股陈腐的霉味。

抬头望去,“都察院”

三个鎏金大字的匾额上积着半寸厚的灰尘,蛛网盘踞在匾额边缘,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,将阳光都挡在了门外。

院内的青石板路坑洼不平,长着半尺高的杂草,几只麻雀在草丛里啄食,见了人也不躲闪,反倒歪着头打量——显然这里早已鲜有人来。

正堂里更是冷清,几个御史或歪在椅上翻看古玩画册,或聚在角落低声谈论新近的字画拍卖,案头的卷宗堆得比砚台还高,纸页泛黄脆,边角都卷了起来,显然是搁了许久无人问津。

“谢大人,您可算来了。”

一个须花白的老御史凑上前来,他是都察院的老人,姓周,因曾弹劾权贵被边缘化多年。

老御史拉着谢渊走到廊下,压低声音,语气里满是担忧:“大人初来乍到,有些话老臣不得不说。

这都察院啊,早就成了摆设,上头有镇刑司压着,下头有魏大人的门生盯着,谁要是真敢较真查案,准没好果子吃。”

他指了指西角的空房,“前任左都御史就是因为查了镇刑司私放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