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9章 百姓持棉酬冷暖清官推衣念饥贫(4 / 4)

官早些被查办。

卿暖了,他们才能暖,百姓才能暖。”

谢渊望着萧桓眼中的期许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顺着四肢百骸蔓延开来。

他不再推辞,由着小太监为他披上羊皮袄,羊毛的暖意裹着身体,比貂裘更添了几分踏实。

他重新拿起笔,在考评册上写下“山西同知周瑾,拒贿守廉,兴办学堂,考评:优”

,笔尖在纸上划过,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认真,仿佛那不是冰冷的文字,而是能化作春阳的火种,能驱散寒冬的暖意。

窗外的雪还在下,风卷着雪片打在窗纸上,出“簌簌”

的声响。

书房里的油灯亮得格外安稳,映着谢渊专注的身影,映着案头的考评册,也映着风雪中未曾熄灭的希望。

这一夜,谢渊的棉袍暖了乞丐的寒,而他心里的那团火,正暖着这人间的公道与民心。

片尾

德佑二十八年春正月,谢渊寒夜拒棉、转赠乞丐之事传遍京师,百姓皆赞其“清廉爱民”

萧桓下旨,将“官员清廉考评册”

改为“百官民心册”

,考评标准增加“民间口碑”

一项,由都察院联合地方百姓共同评定。

谢渊因考评公允,获赐“清廉楷模”

匾额,他却将匾额挂在了都察院大堂,道:“此匾属于所有清廉的官员,不属于谢渊一人。”

同年冬,京师百姓自为都察院门前扫雪,道:“不能让谢大人再冻着了。”

德佑帝萧桓在《御批》中写道:“谢卿寒夜拒棉,非矫情也,乃真心爱民;心有暖阳,非虚言也,乃公义在胸。

朕悟之:为官者,若能以百姓心为心,纵衣单食薄,亦暖如阳春;若只图私利,纵锦衣玉食,亦寒如严冬。

此谢卿之教也。”

卷尾

《大吴史?谢渊传》载:“德佑二十七年冬,京师大雪,渊夜审案归,百姓赠棉袍,婉拒之。

见乞丐冻馁,解己袍覆之,单衣回衙。

帝见其冻甚,问曰:‘不冷乎?’渊曰:‘看着清官名册,心里暖。

’时人谓:‘渊之清廉,在拒棉;渊之仁心,在赠袍;渊之暖阳,在民心。

’”

后世论者谓:“谢渊之寒夜拒棉,非止于清廉,更在示百官:民心即暖阳,公道即寒衣,为官者能得民心、持公道,何惧风雪严寒?此乃大吴吏治清明之基石也。”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