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(1 / 3)

卷语

《大吴会典?驿传》载:"

八百里加急文书,必裹三层火漆,中嵌亲王封地茶梗,外钤五方骑缝印信,缺一者以误军国重事论。

"

谢渊夜烛摇红,细勘襄王密信,见火漆凝色不均,茶梗浮沉异常,信笺毛边隐有旧纸纤维——此等于毫厘间辨真伪、于褶皱中寻玄机的查案手段,非熟稔《文牍辨伪要略》、心怀黎庶安危者不能为也。

故园东望路漫漫,双袖龙钟泪不干。

马上相逢无纸笔,凭君传语报平安

永熙六年腊月廿五,都察院值房烛火昏黄,谢渊捏着襄王密信的手指微微颤。

八百里加急的黄绫封皮上,火漆印泛着不均匀的青灰色,像极了那年在江西看到的、茶农们被鞭笞后溃烂的伤口。

他用验印锥轻挑火漆,碎屑簌簌掉落,茶香混着铁锈味钻进鼻腔,让他想起刑部大牢里魏王暴毙时,嘴角残留的那抹暗红。

"

周立,取《工部火漆配方》。

"

谢渊的声音低沉,带着压抑的怒火。

信笺在烛火下投出的阴影里,他仿佛又看见抗税茶农们被按在地上刻血契的场景,那些沾着茶渍的田契,最终都成了宗室火漆里的陪葬品。

周立抱来典籍时,谢渊正对着信口撕痕出神。

毛边呈锐利的斜角,让他想起宗人府档案里那些被篡改的玉牒——每一道伪造的痕迹背后,都是无数百姓的血泪。

"

这不是襄王的密信。

"

他忽然开口,声音轻得像怕惊醒什么,"

襄王薨逝三年,怎会用宗人府的旧纸?"

鸿胪寺译官的袖摆拂过案头,松烟墨的气息混着雪粒的清凉,将谢渊的思绪拽回永熙三年的深冬。

那时他初佩獬豸冠,在魏王旧庄看见的场景,至今仍像火漆般灼烤着记忆——焦黑的茶田延绵数里,未及燃烧的枯叶蜷曲在冻土间,叶脉里凝着未干的血渍,竟与此刻载玻片上的茶梗分毫不差。

"

大人,火漆中的枯叶碎屑,确属永熙三年霜降后采摘。

"

译官的声音带着颤音,将谢渊拉回现实。

他捏紧火漆样本,指甲几乎嵌入掌心,蜡块表面的纹路硌得指腹生疼,恍若又触到当年茶农们冻僵的手指——那些为保护茶园被砍断的手指,曾在他递来的状纸上按出血红的指印。

"

枯叶入漆"

他喃喃自语,视线扫过译官手中的《茶谱》,霜降后采摘的茶叶按制应弃置,却被有心人收进火漆,"

三年前魏王伏法,旧庄早该封田还民,"

验印锥突然戳向舆图上的魏王旧庄,墨点在纸页上晕开,"

如今枯叶重现,说明旧庄仍在采茶——"

他抬头望向译官,"

采的不是茶,是死人的旗号。

"

译官的喉结滚动,不敢接话。

谢渊知道,这话若传出去,必遭宗室反噬,但眼前的火漆样本、信笺上的旧纸纤维,早已织成一张网,网住的不只是襄王的名号,更是魏王旧党借尸还魂的野心。

他忽然想起在江西查案时,老茶农临终前塞给他的茶饼——至今仍藏在他的衣袖里。

此刻火漆的气味与当年茶饼的焦香重叠,让他胸口闷。

"

去告诉鸿胪寺卿,"

他将样本推回,"

就说谢某要借《宗室仪制》最新修订本,"

顿了顿,声音低下去,"

查一查襄王薨逝后,谁还能用他的名义调制火漆。

"

译官退下时,谢渊盯着案头的枯叶样本,忽然现叶片边缘有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