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章 铁腕纠风邪气散丹心护法浩气存(1 / 2)

卷语

《大吴会典?职官》载:"

宗人府右长史例由御史中丞兼任,秩正三品,掌宗室刑名勘核。

凡三品以上宗室涉罪,许先封府第、后奏天听,遇紧急情事,得持御赐印信临机决断。

"

永熙三年九月初七,金銮殿的晨钟撞碎薄雾,谢渊垂眸望着御案上的长史印信。

獬豸噬腐的印纽昂直立,底座阴刻的"

匠人不可辱"

五字,笔画间的笔锋带着明显的颤痕——那是泰昌帝当年在尚书房,用朱批所书,每个字的收笔都像被利刃划过,深深烙进他的眼底。

铁腕纠风邪气散,丹心护法浩气存

永熙三年九月初七,辰时正刻。

宗人府仪门的铜钉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谢渊手捧印信跨过门槛,官靴碾碎的桂花瓣散出苦涩气息。

前任长史的朱漆公案上积着薄灰,案头玉牒的新封泥却泛着湿润的光泽——那是三日前宗正紧急封存的三十七份宗室档案,封泥边缘还留着仓促按压的指痕。

"

启禀长史大人,"

宗人府典仪官捧着泛黄的玉牒,指尖在"

病亡"

二字上反复摩挲,声音像浸了秋霜,"

去岁至今,已有三十七名宗室子弟殁于急症。

"

谢渊的目光扫过牒文,墨笔圈注的死亡日期在眼前跳动。

他记得在运河查抄的《漕运血账》里,每个匠人失踪日期旁都画着模糊的刻痕,此刻玉牒上的朱砂批注,竟与那些日期分毫不差。

指尖划过"

襄王次子萧暄病亡"

的记录,牒尾的"

丙巳年秋"

让他喉结滚动——那年秋天,匠人陈六在砖坯上刻下最后一道印记后,便消失在魏王府的私矿里。

"

病亡者可有尸身查验记录?"

谢渊的声音惊飞檐角寒鸦,典仪官的袖口突然收紧,露出半截褪色的青布。

未时初刻,谢渊站在宗人府殓房外,腐木的霉味混着铁锈味扑面而来。

三十七具朱漆棺整齐排列,漆面上的暗纹在昏暗中若隐若现。

他抽出验尸格目,现每具棺材的"

丧仪用度"

栏都写着"

魏王府私窑供奉"

,指甲不自觉地掐进掌心——他曾见过同样的朱漆,涂在私军兵器的握柄上,每道漆痕下都刻着匠人编号。

"

大人,棺木内侧有刻字。

"

千户撬开第三具棺盖,木钉断裂声在狭小的殓房里格外刺耳。

谢渊凑近细看,棺底用朱砂写着"

匠人王七造"

,笔画歪斜却用力极深,像是握笔的手曾被斩断过手指。

更让他心惊的是,每具棺木的头档都刻着极小的符号,连起来正是《漕运血账》里反复出现的"

秋祭"

二字。

他忽然想起李邦华在运河上的供述:"

魏王府的私窑里,匠人被割破手指,鲜血混着朱砂调漆"

此刻看着棺木上的朱漆,仿佛看见无数匠人蜷在窑洞里,用残手在棺木内侧刻字的场景。

他们断指后连握笔都困难,却还要为宗藩刻制死亡名册,每道刻痕都渗着未干的血。

申时初刻,宗正老王爷的蟒纹补服扫过仪门时,谢渊正对着印信底座的"

匠人不可辱"

四字沉思。

"

长史大人新官上任,"

老王爷的语气带着轻蔑,"

怕是还不知宗室丧仪的规矩吧?"

"

规矩?"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