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3章 岂无安社稷自有计谟臣(1 / 2)

卷语

《大吴会典?邦交》载:"

边臣与外藩通文书,必用翰林院监制黄龙笺,笺钤兵部獬豸纹火漆,尾署总督关防,缺其一者按通敌论处。

宗室私通外藩,罪加三等,需将文书恭呈太庙,由亲王议罪三日,不得干预大理寺鞫问。

"

永熙三年八月初十,奉天殿的青铜烛台上结着晨霜,谢渊的獬豸冠缨垂落胸前,双手展开的鞑靼可汗回函在风里轻颤——羊皮纸边缘的毛边还带着西域沙粒,"

永熙三年清明割地"

的墨字下方,孔雀蓝印泥洇开的水痕,与七年前查抄魏王府私窑时,匠人陈六烧制的残罐釉色分毫不差。

岂无安社稷,自有计谟臣

永熙三年八月初十,巳时初刻。

奉天殿内蟠龙柱映着冷光,谢渊的铁尺轻点回函印泥:"

此印泥用魏王府私窑孔雀蓝釉调制,"

他的目光扫过东庑下的襄王萧漓,见其握玉圭的指节泛白,"

据《陶人录》记载,此釉需取匠人食指血浸泡瓷土二十一日,"

手指划过"

割让河套水草肥美处三十里"

的条款,"

而太祖朝《河套屯田图》标注的三十七座官窑,正位于此区域。

"

殿中响起冠冕相击的脆响。

襄王萧漓的玉圭在手里颤抖,谢渊注意到他弯腰拾圭时,面白无色,眼神飘忽,面容猥琐。

眼神不住的望着魏王,玄夜司千户展开《魏王府出使记录》,泛黄的纸页间夹着马市通关文牒:"

永熙元年至三年,萧烈长史七次出使鞑靼,"

他的手指停在"

秋祭献马"

的备注栏,"

随行车辆载重量远马料所需,实为私运铜矿。

"

萧烈的赭衣锁链绷直如弓,脖颈处青筋暴起:"

互通马市乃北疆常例,"

他的声音撞在殿柱上,"

御史台拿外藩文书做文章,莫不是想学吴哀帝削藩?"

目光扫过殿中亲王,冠冕下的眼神带着胁迫。

话音未落,地图案牍库方向腾起黑烟,硫磺味混着纸张焦糊味涌进殿内。

谢渊本能转身,见掌管案牍库的典籍官正抱着图轴往火里丢,月白长袍的下摆沾着星点火星。

"

站住!

"

谢渊的笏板砸向对方手腕,枣木笏身与对方手肘相撞出闷响。

典籍官吃痛松手,半幅《河套屯田图》落在火塘边缘,焦黑的纸角还在冒烟。

谢渊抢出残图,借着火光看见图上朱砂圈注的"

丙巳三十七王七"

——与《魏王府兵器账》里匠人王七的籍贯编号完全一致,墨线勾勒的砖窑位置,正是回函中割让的水草地带。

萧烈的笑声混着火场噼啪声传来:"

诸位大人看,"

他的锁链指向谢渊手中残图,"

御史大夫私藏太祖密图,分明是欲行不轨!

"

殿中竟有十三员大臣低头颔,吏部侍郎张淳突然跨出班次,补服山纹间沾着几点灰屑:"

近年匠人子弟冒籍科举,"

他的声音带着颤音,"

本就是乱了太祖定下的匠籍世袭制!

"

谢渊的余光扫过张淳的皂靴,靴底边缘绣着极小的"

丙巳零五"

——与黄河遇刺时,刺客遗留的靴底编号相同。

更漏司校尉踉跄闯入,衣襟染着烟渍:"

大人,案牍库起火前,有人持宗人府腰牌进入!

"

片尾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